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瓶颈所在。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要紧跟现代产业发展的步伐,构建人才、技术、文化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协同创新管理,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强化协同创新评价,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低集中度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大学的重要类型之一,在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促进其更快发展对于我国低集中度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协同创新视阈下,低集中度行业特色大学存在政府支持力度减弱,行业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意愿不强,自身对协同创新重视不够等问题。从大学自身来看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内涵建设为协同创新提供基础,主动谋求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以共赢为保障实现协同创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乃至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工业"2.0"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如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技术共享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是区域提升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构筑政产学研多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关系到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必须把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作为重点任务进行突破,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实现我国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在当前我国倡导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协同创新的瓶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通过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发展、加快教学管理创新步伐、优化大学生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区域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区域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校校、校所、校企、校政、国际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提高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植创新团队,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以政府保障完善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性,文章使用协同创新度评价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通业协同程度,运用DEA方法对2009—2018年某市流通产业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构了投入—产出效率层面的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DEA模型。通过研究得出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关联性的结论。当前,由于区域协同创新差距下流通业投入产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流通业转型速率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基于DEA模型可为现代流通业的持续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在知识互补的基础上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在当前是一个新热点。针对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及激励不足,在知识互补性视角下,应着重从合理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优势资源、加大激励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的交流和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三个方面,寻找适合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使多个主体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整体大于局部的协同效应。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比较,在分析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高校主体功能及内容与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的、现代企业对产品研发人员能力要求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聚焦产品开发能力的论点,并从产品意识、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和产品创新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最后得出了硕士研究生产品开发能力培养本质上就是培养一种科学的产品开发思维方式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思路:要从宏观上探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的协同发展问题,建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从微观上分别探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自身协同发展问题,形成协同创新下各自的培养模式;最后指出应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按照教育部先期提出的硕士研究生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分析掌握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探索并形成了管理保障机制,达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并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制定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高校创新团队竞争的模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是高校创新团队有序演化的动力来源,其作用程度决定着高校创新团队演化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在构建提升高校创新团队的内部协同管理机制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目标管理、沟通管理、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协同机制的四个重要环节,可以提升高校创新团队协同力。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评价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针对合肥市科技创新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对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与苏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加以比较,找出制约合肥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之所在,提出针对性、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共识。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文化的共享性看,只有开发它才能拥有它;从文化价值的变动性看,文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深度和开发的程度;从文化的继承性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尊重历史、尊重规律;从文化多样性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突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一定要在教育上注重创新,以新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创新教育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研究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介绍新增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硕士点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探讨,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紧密结合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确定了课程内容,开展了课程教学法改革,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为促进学科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优化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源和节能发明专利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城市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大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试点政策和绿色创新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大呈现衰退趋势。为进一步激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创新实践,应从加快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策略、重视产出端的绿色创新激励、加强区域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实现城市"创新"与"绿色"的有效协调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