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长期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承接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长足发展是奠定乡村教育“基石”、保障偏远地区孩子受教育的关键,能够有效地通过教育阻止代际贫困的传递。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增多,也暴露出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校长领导力匮乏、师资队伍建设受限、政府公用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文化建设匮乏、受城市化办学导向误导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促进小规模学校的长效发展: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撑——资源配置;高校的人才输入——对口帮扶;乡村社区资源支持——协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突破——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撤点并校背离了全面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误区,同时对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在深度教学、财政资金、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制度,增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自身内生发展力;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其结合、融合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农村城镇化引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及其结合、融合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晴雨表”。办好乡村学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决策和举措为遵循,全面深入认识不同时段的具体目标、客观事实、方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有效解决办好乡村学校发展的矛盾与困难,努力补齐乡村学校发展短板,促进乡村学校浴火重生、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面向新时代,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面临各种新旧机遇与挑战。其主要矛盾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乡村学校设施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性迭代;乡村教师数量基本补充到位与结构性缺失;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乡村教师基本技能达标与数字素养不足。乡村教师亟需通过一系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三个阶段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进而,依托新时代强师计划,健全乡村教师培养体系;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乡村教师教研;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契机,提升乡村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改革实践为例,梳理通过多向度教育扶智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包括借助委托管理模式,提升校长的治校智慧;采取“组合拳式”管理举措,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实施制度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育儿智慧;开展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广西桂林市、河池市、柳州市、玉林市、贺州市下辖12个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校办学条件、乡村教师队伍水平、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等方面均得到改善,但也存在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打造“高校—小学”共同体、分区域打造学校联盟、建设高质量乡村学校等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策略,从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一直是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短板,即使在经济政策大力支持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存在着诸如学校规模萎缩、生源质量差、教师“留不住”等困境,出现了“强支持弱发展”现象。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落实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文章从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务工结构变化、乡村文化的失落以及教育协同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顺势而为,提出科学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盘活优化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发挥乡村校长领导力,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力,提升小规模学校发展质量;创办农村家长学校,提升家校合作水平等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办好乡村学校,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任务,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本期治教栏目中,我们希望通过大寨小学的在地化教育实践和冗洪小学的校本自培实践,深入发掘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探讨乡村学校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10.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保障乡村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尤其是对于乡村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治理策略,但是无论外源性策略还是内生发展策略都没有给予处于管理关键层级的中心校(学区)足够的重视,为此应高度重视中心校(学区),建立小规模学校发展中心校(学区)责任制度,实现学区内资源共享,推进教学与教研管理变革,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将自然和人文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从内部变革入手激活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面临教师和学生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难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转型。在地化与生活化是乡村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可能路向。基于这一理念,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充分利用“平凉金果”的区位优势,开发与实施具有乡土特色的“苹果谷”校本课程,建设“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面向未来,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要以“相信孩子”为根本,以满足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为指南,以“联盟”协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制度障碍:大一统的学校管理政策、以县统筹的经费管理政策等强制性制度限制;与正常规模学校相同办学思路的规约;自我边缘化定位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创新发展,需要政策供给上由统一化转向差异化,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学校特色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属性优势和发展特色,重塑自我价值;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知识扶贫,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突破知识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3.
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内生发展能力不足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内发动能不足、主体意识缺位和独立身份缺失。当下,尤其需要通过强化认同、唤醒"局内人"的自觉自为意识,创新体制、赋能学校内生发展,根植乡土、推动学校多元特色发展等措施,培育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来说,青年教师的“请不来”“不会教”“不愿留”等问题在乐平市J镇显得格外突出,如何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是乡村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实质性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工资和福利,改善生存环境,加强情感、家庭的建设,发展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等措施,有效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国家,建立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使乡村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用,其意义自不待言。绝大多数论者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教育的问题是教育机会的充分保障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问题,即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中达成合宜的比例,以确保乡村教育的有效投入,为乡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具体地讲,就是要将乡村学校校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逐一加以解决,以保障乡村儿童能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表明,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婚姻、学历、教龄、职称、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减轻乡村女性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乡村未婚教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才能;多渠道开展乡村教师培训;采取适合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教育良好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城乡教育质量不均等的"重灾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短板"。就H省的情况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校均规模在进一步缩小,学生人数整体性减少,无人教学点开始大量涌现,优秀教师仍然"下不去"等。这与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加快、教师补给的渠道不畅、对城镇优质教育的趋之若鹜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就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有专门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精准施策和精准发力;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从外援输血式转向内生造血式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需定向培养适应小规模学校特殊需求的全科型本土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9.
被毛泽东同志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1891.10.18—1946.7.25),其教育思想尤其是乡村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并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教学做合一”等乡村教育思想,对办好我省农村教育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处于“一班一师”甚至是“一校一师”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来说,既遭遇着地缘身份上选择“游离城市”还是“融入乡村”,学科身份上姓“全”还是姓“多”,功能身份上做“教育者”还是“监护人”的困惑,又面临着逐渐降低全科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的潜在危机。为了准确把握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的身份边界,助力提升乡村学校全科教师职业认同,一是要综合政策与利益导向,完善本土化培养的长效留任机制;二是立足学科教学立场,明确全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认同;三是明确职业属性,厘清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功能身份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