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无意中听到一段这样的对话:“我们孩子适应能力不行,她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们孩子说他倒是挺爱听也能听懂老师讲的课,可自己一做题就又不会了。”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的思路是什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围着我们团团转,一旦离开老师就束手无策?我陷入了思考之中。马上就要开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了,阅读完两遍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出来,并与我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作了比较。学生提出的问题:1.文章写了作者在百草园自由自在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上生书”一词,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此尤其感兴趣。注释中说“书塾里,老师教新课叫上生书。上生书时,学生走到老师旁边,站在那里听老师讲,听讲完毕,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我想,古时私塾教育,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它这种面对面交流的个别辅导形式是值得提倡与发扬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同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位老师采取的是直接截取中关于百草园、关于雪地捕鸟两处描写语段,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充、问题进行训练。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井底之蛙型。第二位老师采取的是对课进行鉴赏评析,但只是走马观花,淡化感悟,竭力抽出“批判封建教育”、“反封建”的空泛的主题灌输给学生。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好高骛远型。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启蒙学习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说的“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旧对学生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先从一字对起,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老师说“细雨鱼儿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些难点,这里试加解释,除借用资料外,也谈点个人的看法。一、“三味书屋”的“三味”。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说: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说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少年“我”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心感受。百草园的生活重在一个“乐”字———这里有迷人的景色,有神秘而有趣的传说,还有冬天捕鸟的乐趣。总之,那时的百草园就是“我”的乐园。板书适用于第一课时,用文字归纳的方法再现百草园的生活。【设计二】【说明】《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虽然不见硝烟,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篇文章通过“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这一情节的推动,成功地塑造了韩麦尔先生…  相似文献   

7.
站在鲁迅故居的百草园,我捕捉不到任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快乐,我感到茫然,仿佛所处的并不是百草园,百草园尚在另一个为我所不知的地方。似乎总是—风景在别处。导游说。“这里只有两个地方是原来的,浞墙根和石井栏。”就因为是原来的,泥墙根已经被砖墙护起来了,成了墙中墙。事实上,它矮得根本不像一堵墙,  相似文献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而且老师也因引用的语言晦涩难懂,没有什么情趣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三味书屋”之味。其实,“三味书屋”部分也别具韵味。书屋名字之味“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屋,在嘉庆年间置办的。其名字…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发现有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减少老师批改作文量而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问题。这就是把老师“讲评”作文放到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学生则把写作文与相互交流和评论作文结合在一起。我把这种做法叫做作文“讲评”教学。对于作文“讲评”教学,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作文“讲评”教学,它的核心是“讲”与“评”的结合。所谓“讲”在这里可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做大量的指导性讲解;所谓“评”,一是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  相似文献   

11.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一个班级的运行和发展,就好比—部汽车一样,要经历“启动——挂档——定向——加油”四部曲。一、启动——班级管理运行的前奏驾驶汽车首先是启动预热,班级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美国一位幼儿园老师上的《人生第一课》: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课。一位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  相似文献   

13.
别人的需要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向孩子们讲了知识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知识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然后我对孩子们说:“假设老师这里有很多你们需要的知识,现在老师让你们用自己所拥有的最心爱的东西和老师交换,你们愿意拿什么交换知识呢?”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色。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让小孩子整天蹲在百草园里翻砖堆、拔草根、捉小虫,任其自流,不施引导,就是适合儿童心理,促进“儿童智  相似文献   

15.
胡曾伟同志认为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所要揭示的绝非什么‘快乐的生活’”,“这一段优美动人的文字里,实在也包藏着‘救救孩子’的意思。”根据之一是:“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会成为“我”的“乐园”,是“揭露了‘我’  相似文献   

16.
看到这么个标题,可能你没把它当回事:把“我”放进文章里,不就是语文老师讲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吗?这有什么好说的? 把“我”字放进文章里。如果只是体现在形式上,那确实是不值一提的。但我这里讲的“我”,不光是一个人称代词,而是指属于“我”的体验与发现。体验是个时尚的词语,其实很好理解。体验体验。就是先“体”后“验”。“体”就是要身  相似文献   

17.
“谁能把词下阕的大致意思告 诉大家?”正在上毛泽东的词 《菩 萨蛮·大柏地》一课,我向学生发 问。 “老师,我来!”有人接榜, 我颔首同意。 “当年在这里曾经进 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子弹把前村 的墙壁都射穿了。那前村壁上留下 的累累弹痕,把这里的景色打扮得 更加美丽了。” “讲得真不错。谁 愿意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老 师,我有个疑问。”看到学生有疑 而问,我很欣喜,示意他大胆讲。 提问的学生声音提高了一点: “老 师,我觉得毛泽东是个战争狂。看 到前村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他还 觉得很美,真是不可思议。”看着 他一副振振有辞的…  相似文献   

18.
在点与面的结合上,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第二段对百草园春、夏、秋景物的描写,应重点讲。对百草园植物色、形、味的描写,对动物状、声的描绘,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运用,要详细讲,让学生掌握文章写景的具体方法,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依照这种写法,自己练一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至于美女蛇的传说,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略讲或学生自学,文章的结构和中心,通过分析题目就能理解。在讲与练上,要认真规划讲练内容,讲与练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以前,我们都是听老师说“你们应该怎么怎么写作文”。这次,我们换个方式。不久前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的林老师给我讲了他在少年宫文学写作班上课的故事,当然也是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关的故事。故事很搞笑,“贴”在这里,让大家一起乐和乐和、学习学习。 另外,还有一篇关于“硬汉”海明威的故事,也许你读过,再读一次又如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和《孔乙己》结尾分别这样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