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改革家。鲁迅的改革思想贯穿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书信和日记中,成为他伟大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关于改革的论述,研究他的改革思想,对于搞好当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央苏区的伟大开拓者与领导者,也是苏区教育的伟大开拓者与领导者。他在领导苏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建设的同时,创造了苏区新民主主义教育。他在中央苏区的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改革和教育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是其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在科举制度和学校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他的教育思想、人才思想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 ,他的这些改革连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都归于失败 ,但他在教育上的革新精神 ,却多为后人称誉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魏源,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具有非常强烈的改革意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科技,他都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改革设想,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非但如此,魏源还是一个有特色的文学家,他的一千来首诗歌,奠定了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是他的改革心声的吐露,是他的激越情感的结晶,是他的艺术才华的表现,本文试图对魏源诗歌的美学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大多承认赫鲁晓夫是改革者。在他执政的短短十一年里,对农业、工业、政治制度、教育、外交和思想理论方面进行了众多的改革,使个人迷信禁锢下僵化的苏联社会激起了层层浪花,唤起了人们的希望和热情。但是,对他的改革,看法却很不一致。本文只是对他在农业方面的改革谈点个人浅见。有学者认为,他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从全局看,失败多于成功”。有的认为“成败参半”。而笔者认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基本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鲁迅的改革思想是一贯的,而且是十分深刻的。他面对古老的中国,深感改革的迫切,又深感改革之不易,因此他希望出现无私无畏的“闯将”,强调“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他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广阔的开放胸怀。因为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促进改革。他力主向外国学习、借鉴,增加“世界之识见”,但应是有选择的主动“拿来”,而决非全盘西化。本文主要介绍他在这些方面的有关论述,相信对今天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王祺(恭愍王)对于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帝王,还因为他是一位书法家、画家、抒写美丽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更因为他是一位为了国家的主权而奋斗的改革君主。他经过两次失败的曲折经历才成为高丽王。由于元朝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干涉,高丽无法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恭愍王即位后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8.
法治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期间。针对当时法弛刑滥、司法腐败的局面,大力推行观政进士讲求律例、州县正官理刑之责、刑部司官久任之法以及申严法纪、严惩贪酷和平反冤狱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法治腐败的局面,也为他主持隆庆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论断是其改革思想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创造,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各项体制改革以及整个国际共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从救国御侮的需要出发,极力主张改革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究其原因,是当时的教育所致;中国如欲变法图强,必须培养人才,欲培养人才,则必须改革教育;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他提出了变科举、重师范、兴女学、改革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主张,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对已往史书进行了总结,并且为后人撰写史书提供了指导原则,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在行文中,刘知几对《左传》颇为重视,每每将《左传》视为其史学理论的根据,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左传》的史学价值,而且涉及其文学价值,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同,但客观上是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在《左传》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因爱情失意来到剑桥,又因追求爱情中断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住过的地址包括莎士顿王子居、国王学院校友居、维多利亚路55号,此外,还经常出入王家学院广场10号奥格顿邪学社的办公室。徐志摩在剑桥的游玩路线囊括了剑河的精华。徐志摩在剑桥时与众多剑桥著名学者有广泛交往,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使者。徐志摩载入了剑桥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 ,揆诸实际 ,皆是不实之辞。这是许敬宗借修史之便 ,对封德彝挟私报复所致。许敬宗能售其奸 ,是借了唐太宗的东风。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兄屠弟 ,逼父让权 ,才夺宗称帝。他想留下好名声 ,就定调子修改当代史 ,由许敬宗具体操作。许敬宗对已有稿本凭爱憎曲事修改 ,乘机对已故的封德彝造谣中伤 ,特别以所谓反对太宗当政来激怒太宗 ,最终将封德彝打倒搞臭。因此 ,廓清迷雾 ,弄清史实 ,有助于认识唐初政治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虽然《左传》叙事的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是一种彼此互构的关系,对于《左传》成书有至为重要的作用,但《左传》的这种文学性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使《左传》叙事游离于文学与历史真实之间,使得《左传》虽有史之用,而非史之体,使得《左传》既不属于纯粹的文学著作,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7.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人类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地理、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风俗、物产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地名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地名又是地域的标签,是其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它的演变折射出地名文化的轨迹。高阳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关于高阳地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古传这里曾为颛顼帝(高阳氏)的故都而名;二是县内有潴龙河(古称高河),高阳古县城(今旧城村)因地处高河之阳而命名;三是战国时期燕国武成王将高阳封于宋荣蚠,因其封国而名。高阳地理位置重要,其既为宋代著名"三关"之要,又是20世纪30年代"高蠡暴动"之策源地。其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素有"纺织之乡"美称。高阳自古崇文尚武,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素称"戏曲之乡"、"华工之乡"和"八才旧里"。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古籍记载研究,三皇及其顺序应该是伏羲、燧人、神农。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名词,燧人主要是由于钻木取火、击燧取火而得名。神农是早期农业的代名词。五帝当以《史记》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较为合理,它们都不是原名,而是代表部族、邦国的名称,把邦国名称人格化,成为世袭领袖的名称。五帝之名是人名、是世袭首领名、是部族、邦国名。也是一个时代之名。《纬书集成》中的《易纬稽览图》和《春秋命历序》把五帝视为若干世的时代名称.或者说是一个族团、一个邦国的名称,是比较合理的。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顼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