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福建精神”既反映了福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它是福建高校文化建设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形象标签,丰富了福建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容。福建高校文化建设应以“福建精神”为宏大背景,以校园精神的重塑、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基础建设新高地,让“福建精神”发挥引领作用,在师生的知行中生根、开花、结果,为福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丰实的心灵颐养,成为牵引福建高校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
福建与台湾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九一八”事变后,在“树立科学的文化”“致力地方的历史”等学术语境影响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创办、出版学术刊物《福建文化》,传播海洋物质文明、海疆管理机制、海洋人文思想、海洋精神品格,建构海洋文化认同,培植民族自信力;并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演、学社沙龙、乡村服务等公共传播渠道拓展海洋文化知识的社会影响。其所倡导实践的“历史的眼光” “科学精神”“分而为之”的学术传播理念,为中国海洋文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一、汉字对中华民族盼贡献——加速了汉语的发展和统一;记载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有极大的作用。二、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汉字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对东南亚(日、朝、新加坡等)国家的语言发展有巨大贡献。三,汉字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具有明显的“易读性”;很强的“适应性”;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1627年,“西来孔子”艾儒略在福建与士大夫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在福州的三山谈论“天学”、“人性”等中西文化冲突的观念的这次对话,史称“三山论学”。三山论学后,双方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但由于文化传统以及文化身份迥异,也无法避免地产生文化误读,同时折射出福建丰富、活跃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该书由《福建论坛》杂志社管宁编审主编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撰写者有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教授、福建社科院副院长张帆教授、《福建论坛》杂志社洪强强副编审 ,以及张燕清、曾志兰等编辑。全书共分 11个部分 ,依次是 :文化地位的提升与文化生态的优化、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文化生态与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生态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以德治国”与“经济发展”、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文化生态与大众传媒、文化生态与软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与信用文化建设、文化生态与企业文化建设、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文化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思潮在福建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从早期西方教会学校“中国化”建筑到后来的“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民族形式”建筑思潮都在近代福建有较大传播与影响,并逐渐发生一些地域化的发展。其中,嘉庚建筑结合了地域特点融合外来建筑文化,自主地、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对于当前地域性建筑创作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闽台两省位于台湾海峡两岸,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着。古人类所创造的旧石器文化,是闽台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也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台湾发现新石器之后,1929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到台湾调查高山族(当时称为番族)时,在台北圆山发现新石器与陶片;1934年以后,林惠祥教授在福建一带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陶片等文物;1951年,林惠祥教授在福建龙岩发现一件疑似旧石器。福建最古老旧石器,应为1989年曾五岳、尤玉桂等人发现的莲花池山遗址石器,距今4~8万年。接着应为2.5万年前的台湾“左镇人”和1.5万年前的“长滨文化”。1万年前福建的“清流人”、“东山人”、“甘棠人”是1987—1990年发现的。 闽台地区有了古人类,就必然创造出文化来。闽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的存在,充分证明:远自4~8万年前,闽台文化就已产生,它的存在、发展,成为今日闽台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处东南海隅,远离中原,因古代交通不便,山河阻塞,致开发较晚,至唐五代时期仍处于开发之中。开发尚晚的福建,由于人杰地灵,在唐五代时期已步中原各省之后,涌出不少贤才,呈现福建人才俊秀、文章隽永的状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黄仲昭《八闽通志》序云:“闽虽为东南僻壤,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福建人士在唐五代科举中陆续登上科第,进入政治舞台,他们所作的诗文,也是驰名遐迩,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9.
福建民间故事可分神话、传说、故事三种类型,其神话主要有开天辟地、自然界及其变化、动植物、图腾及祖先、人类再繁衍、文化起源等内容;其传说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有“山峰传说”、“茶叶传说”、“罗隐传说”、“寺、庙、观、塔传说”、“妈祖传说”、“八仙传说”、“朱熹传说”、“画师传说”、“郑成功传说”、“戚继光传说”等;流传面最广的故事有“巧媳妇和呆女婿”、“两兄弟”、“田螺姑娘”、“巧结姻缘”、“人正不足蛇吞相”、“老虎外婆”、“老虎报恩”、“蛇郎与三妹”、“十兄弟”、“神医”等。福建民间神话、传说及故事与福建特有自然环境、风物特产、人物性格、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民族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福建船政由来及发展过程介绍,揭示出福建船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福建船政设立的意义在于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留给了后人无数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鉴于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延伸性和精细化研究取向,据此确立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独特价值和应有地位。所谓延伸性研究,就是将固始移民入闽迁台视为一个整体,用整体史观书写唐代固始移民通史,完成固始移民入闽迁台的史实重建,进而考察唐代固始移民对福建社会的直接影响和对台湾社会的间接影响;精细化研究,包括史实重建和对相关历史文化现象的厘清,意在将唐代固始移民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府行为对文化的形成、传播和传承起着重要的影响。唐和五代是闽南文化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唐初和唐末中原人的两次大规模入闽,建立政权,并利用多种行政手段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河洛文化在闽南地区传承、传播和发展的措施,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的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初唐时期 ,为平定岭南地区的蛮獠之乱 ,唐王朝派遣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中原移民入闽 ,开发漳潮地区 ,这一事件意义十分深远。在稳定闽南粤东北的同时 ,经多年的播迁 ,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台文化。闽台文化根在中原 ,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17.
摩尼教从西方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在国内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唐武宗时被禁止,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故转移到当时比较偏远的福建,改名明教,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活动。通过对晋江、霞浦新近发现的一批有关明教的文献记录、文物古迹及民间传承的宗教活动和科仪文书互相对照、分析,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摩尼教(明教)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活动轨迹———自呼禄法师"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之后,西来的摩尼教改名为明教,着意吸收佛教及道教的文化元素,在民间发展甚盛。晋江、霞浦两地都建有明教寺庵,广结徒众,在社会上颇有影响。明代而后,晋江明教几经遭受官府打击,由在草庵公开活动转为隐秘于民间,后有佛教徒进驻草庵,使晋江明教带有更多佛教的色采。霞浦山海交错,汉畲杂居,官府的管理似较宽松,当地明教徒转身成为替人超度禳灾的法士,保留下明教坛堂及诸多科仪文书,具有更多道教的色彩。两地明教的发展方向虽有不同,却殊途同归,即由外来宗教衍变成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融汇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之中。  相似文献   

18.
福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为福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原料。自唐代始,福建开始造纸。宋元时期,福建造纸业进入发展时期,为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明清两代,福建造纸业进入全盛时期,优质的纸张行销海内外。  相似文献   

19.
戴显群 《教育与考试》2013,(5):34-40,96
明代福建科名十分兴盛,继两宋之后再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及第进士2418人,名列全国各直省第四位,若以人口数平均,却遥遥领先,名列全国第一位。明代福建还出了11名状元、12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会元,创造了一榜三及第的科举奇迹,显示了福建科举大省的地位。但是,明代福建科名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东南沿海府县兴盛与西北山区府县衰败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沿海地区自唐宋以来文教事业就相对发达之外,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地域特点,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其生活于两宋之交,在唐宋福建民间造神运动中被民众神化.宋代张圣君信仰及其传说一方面文人化的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本记载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莫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时透露出张圣君亦巫亦道亦佛的原初信仰特征,这亦与当时福建民间造神运动的方式与民众择神的尺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