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我区今年高校毕业生为15793人,预计两三年后将突破30000人。由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相应增加,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做好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具体办法和要求,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即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自治区政府也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扩招后压力积聚的困难时期,国家就业制度改革正在动议之中,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尝试阶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都希望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能为毕业生提供帮助,完善就业制度改革,从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就业制度也做出了相应改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高校不断扩招, 中国大学教育开始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与市场的关系已经从“供给紧张”的状况转变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面临新形势,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和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作为解决四种人就业的首要就业任务。本文在例举了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后,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三改:即一改是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二是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改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有关政策制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渐把大学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而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发生了新变化,并赋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艰巨的使命,同样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问题,也就包括了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和相应的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到建立市场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我们经历了逐步改革的漫长历程。30年来,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供求形势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探索毕业就业规律,做好当前和今后毕业生就业工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8.
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毕业生始终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半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同时,必须认真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关节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很多学生毕业时不知道自己会去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攀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同时就业,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0.
高职生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教育扩招与就业制度改革,使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凸显,学生多把实习时间用于寻找工作。对此,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深入基层与用人单位了解信息。使实习与择业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主管部门要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整各类招聘会的时间,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以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与求职时间,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入世对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从大政策、大环境上间接地丰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入世使招生生源全球化、招生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办学主体多元化,也使招生工作面临生源争夺更加激励、人才标准国际化等挑战;入世使毕业生就业需要和择业机会增加,同时使毕业生就业面临国际竞争、毕业生就业工作须进一步转变职能等挑战。我们必须应对挑战,用好机遇,加快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永业指导服务,注重招与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比较研究,把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强做精。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变化,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做好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更是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研究生就业工作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还要不要对毕业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怎样拓宽毕业研究生就业渠道?这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主要从充分认识毕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发展、扩大就业渠道;通过政策导向,把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研究生就业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一步步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提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完善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6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有自身特点,并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录取办法的改革,招生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校入学考试的改革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包括:就业模式的改革,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形成,就业主体的转移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同层面的优化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应着重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政府宏观调控、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市场、就业工作评估、人才素质培养等子系统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既确立了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地位,也赋予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的责任和义务。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畅就业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选择。本就如何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就业协议(也称三方协议)自诞生以来,对于维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国家制订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统计就业率的重要依据。就业协议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因高校直接参与就业协议的签订所带来的尴尬甚至法律纠纷频频出现,希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袁加勇我国的招生制度在1994年实现"并轨"改革,招收进来的大学生将在1998年毕业。届时,就业制度将如何配套改革,这是摆在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紧迫问题。最近,国家教委有关文件已就这一问题表述了明确的意见:"并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