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它无法脱离译者个人风格的深刻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学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风格,把译者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而言,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美学价值及艺术特征的追求十分重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其特有的美感传达与翻译技巧,译者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意境美感的理解与传达,文章将对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翻译特点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探究文学作品名的命名形式和特征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探讨文学作品名翻译的标准,即译者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文章对文学作品名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提出文学作品名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张晓辉 《学子》2014,(3):117-117
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然而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活动,都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发挥的余地不同而已。在非文学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同样需要译者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对策能力和表达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海燕 《考试周刊》2010,(42):33-35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翻译就其目的性以及选择性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宏观上说,这种心理过程是有意识的行为,似乎受外部的影响和限制;但微观上说,这种影响和限制很模糊,大部分处于潜意识状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注意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整个翻译策略。但注意也可能导致译者对源语错误理解与判断,从而导致误译。文章探讨了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注意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吴萍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80-82,70
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以原作者的视角,又要以读者的视角,还要以创造者的视角来再现与传达原作。本文拟就文学作品的翻译,探讨译者对原作者的忠实,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负责及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