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在此种教育关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易造成"人的失落"问题。马克思交往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交往的性质与特征,是理解人类相关交往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入手,反思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学交往实践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社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主体观存在着二元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共同思维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认为,活动主体是在其交往实践关系中获得规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关系.教育主体的规定具有实践性、交往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教育主体结构是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教学活动-学生"的总体架构,即"主-主"结构.研究教育主体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内驱动力,即主体个体通过调动其内在的需要和潜能来提升自己的主体品质;二是外驱动力,即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结构中对教育主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运用交往理论去分析、认识社会历史所形成的哲学方法就是交往方法。马克思的交往方法就是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交往的学说,以交往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剖析社会的交往结构,以达成对社会历史运动的正确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交往方法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理性逻辑思维前提和现实的历史基础。树立交往实践观,正确把握社会的交往结构,是运用交往方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运用交往方法成功剖析了资本主义现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3.
交往形式范畴和生产关系范畴都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基础性范畴。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成熟形态,而用生产关系范畴取代交往形式范畴。有学者则以马克思曾并列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为由,驳斥学界将二者等同的一贯说法。鉴于对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关系范畴二者关系的矛盾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把生产关系范畴和交往关系范畴的关系予以澄清。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以及生产关系范畴和交往关系范畴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而交往关系则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即表现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研究实践范畴,着重探讨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并在对实践的结构和要素的研究中,讨论了目的范畴与实践观念的关系;从历史观的高度,着重探讨了交往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凸现了实践范畴的交往维度,并提出和研究了交往实践观;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内在联结,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实现了对实践范畴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5.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成熟形态。有学者则以马克思曾并列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为由反对学界将二者等同的一贯说法。因此,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澄清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讨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交往的发展必然使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全球化;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世界交往的形成。这些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念,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较之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沟通情境上具有三方面的变革,即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从“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以及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