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石英  孟兆山 《江苏教育》2006,(2A):27-27
美国纳尔逊中学大门口有一匹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奔马。它并不代表马到成功的意思。因为那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当中有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说“匹”     
汉人应劭在解释马为什么称“匹”时说:“马称匹者,俗说:相马比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说: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束帛为匹,与马相匹耳。”(《风俗通义校注》)大文论家刘勰对应氏的解释颇不以为然,《文心雕龙·指瑕》有云:“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第二册《鸿门宴》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和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二”、五个“三”、四个“四”。  相似文献   

6.
陈章明 《考试》2004,(2):11-12
一首诗的诗题往往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因而对诗题必须认真分析,不可轻易放过。如杜甫诗《望岳》:  相似文献   

7.
黄静 《语文知识》2003,(6):11-11
著名国画《八骏图》中的“八骏”,是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关于这八匹名马的名称,历来说法不一。《穆天子传》中有如下记载: “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  相似文献   

8.
宁波象山外国语学校校长、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方利民属马,也是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一匹黑马。我欣赏他。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0.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意境,有时会在一个顿悟中获得。 执教高中第三册《沁园春·长沙》,对“鱼翔浅底”的“翔”字,我忽然想起郭沫若的一首诗,便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莱特》围绕复仇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各个人物形象。其中,尤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刻画最为鲜明、鲜活和真实。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为线索,分析其内心情结,可以更好地把握戏剧内容,深入挖掘戏剧主题。  相似文献   

13.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  相似文献   

14.
黄尚武 《阅读与鉴赏》2007,(12):77-77,80
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其中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连”字失注,今试说如次:  相似文献   

15.
王芳 《语文知识》2005,(5):20-23
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歌曲《二十年后来相会》) 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六零年代,十来岁到城市/不怕那太阳晒/努力在七零年代……(歌曲《笨小孩》)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一首被上世纪80 年代的男女老少广为传唱,一首火爆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街小巷。细心人已经注意到  相似文献   

16.
曹兰翠 《湖南教育》2002,(10):40-40
一、推敲辨析,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异同,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先重点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特点。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再让学生读《范进中举》,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范进的性格特点的。有了前者的“一”,学生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并由此比较出两课的不尽相同之处。我列出提纲…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上到《诗经·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18.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一共有8首古诗词,分别是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宋词三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个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几首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除了内容方面,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几首诗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集中笔墨,反复诉说、渲染,使所表达的情感一层累加一层,一层深入一层,这种"叠加"情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非常高的创作水准,形成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以《登高》《琵琶行》和《声声慢》三首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的作品。长期以来,《木兰诗》一直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人教、苏教等版本的教材仍然把它选人。  相似文献   

20.
知道李圣珍这个名字,是在2000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那期《教子需有方》的节目中。荧屏里那个叫马珥的女孩和她的“妈妈”李圣珍老师的故事催人泪下,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