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世俗爱情小说,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小说中以荒野为代表的自然千变万化、生机勃勃,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荒野,特别是回归人类心灵荒野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在麦卡锡的作品中,大自然始终是最伟大的存在。《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作品。此作品为他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麦卡锡在该作品中讲述了浩劫之后,父子俩在荒野上一场未知的"旅行"。荒野上的"旅行"折射出麦卡锡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基于此,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唤醒现当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山间夏日》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约翰.缪尔的一部独特的生态传记。文章运用细读法解读了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自然共同体理念。缪尔认为万物同属自然共同体,人类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上帝存在于荒野中。缪尔在荒野中发现了上帝的存在,认为荒野显现着人类的希望,回归和保护荒野理念。缪尔批评了人类对大自然和荒野的功利性利用,肯定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其价值,在寻求生存之道的某些方面甚至要高于人类。缪尔的这些自然思想促进了19世纪美国生态思潮的发展,也为其晚期一系列保护荒野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4.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作品借布克狗的经历和回归荒野的结局,表达了杰克·伦敦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和对荒野的赞叹。布克身上倾注了杰克·伦敦的理想和渴望。  相似文献   

5.
阿尔多·李奥帕德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他的《沙郡年记》被视为是生态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其生态伦理思想凝结了来自荒野的智性思考与启悟,本文从生态悲悯意识、生态历史责任、生态诗意想象、生态换位思维、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精神品格、荒野的生态价值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阐释。  相似文献   

6.
2015年上映的电影《荒野猎人》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影片以19世纪北美荒野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第一代北美移民——格拉斯在荒野中的复仇故事。影片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人性的善恶、残酷的暴力,以及生命的顽强。笔者聚焦影片中对人性善恶美丑的刻画,剖析了《荒野猎人》中复杂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荒野求生》是一档在全球被狂热追捧的探险类节目。主持人兼探险家贝尔一次又一次的求生奇迹,令观众大呼过瘾,同时也缔造了一个个收视奇迹。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荒野求生"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最近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广西。17名驴友擅自闯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长滩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进行探险。他们有没有效仿贝尔吃虫子、啃树皮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算"天公作美",可能是为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初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生态主义者和政府部门等众多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纳什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界对地球生态文明的自觉探索。近年来.我国生态哲学界对荒野思想和荒野范畴展开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并有诸多相关成果相继面世。为此。对荒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荒野范畴及其价值探讨、荒野哲学真伪命题辨析以及荒野思想本土实践进程等进行文献梳理与初步解读,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荒野叙事,在预设了对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双重反抗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对个体的心灵照拂;而自然作为心灵应许之地,其脱离实践的空想性与唯心性无法遮蔽。爱默生试图将自然美学与道德结合,将美复归于对宇宙真善的把握,这种思维对后现代的生态伦理学具有启示意义,但他期冀以荒野神秘主义与"超灵"来实现主客观、信仰与道德的统一,却无法突破唯心的宿命。本文指出,生态批评重启了对荒野主体意义与功能的认同之旅。虽然在路上的"荒野"对主体与实践关系的想象依然充满抵牾,生态批评时刻以理论内部自我对撞、自新与自反,昭示着不可阻挡的从日趋社会化与世俗化的荒野美学到实践美学之转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列文森对于华兹华斯《丁登寺》一诗的批评入手,借助詹明信的历史“缺场”观点来理解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所反映的历史,同时借助解构主义文评家保罗.德.曼的寓言理论来分析该诗所呈现的自然。詹明信的历史“缺场”思想是建立在将历史视为寓言的基础上的,这就为将历史的寓言和自然的寓言在《丁登寺》中做整体的分析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丁登寺》一诗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郑鸿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68-71,85
《丁登寺》这首诗在了解华兹华斯早期的思想特别是宗教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以来,国外的评论家从多种角度对此诗进行不同的解读;而国内的批评几乎都局限于从泛神论或自然主义的角度解读此诗,忽略了超泛神论和活力论这两个重要的解读角度。超泛神论解读是对泛神论解读的延伸,而活力论解读则是对泛神论和超泛神论解读的颠覆。通过分析和对比这三种解读,可以获得对《丁登寺》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丁登寺》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首预先宣示和充分体现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诗歌,无愧于华兹华斯代表性佳作之一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比较诗的并同,探讨诗人自然观之不同,指出,这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返归自然的喜悦,但陶渊明是在天人舍一中感悟自由,诗人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则是在自然中净化心灵,体悟自我,诗人推崇的是主体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贵在简洁.然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重复并不少见.词语的每一次重复都会产生新的联想意义.运用词语的重复能够弥补诗歌语言的不充足性,表达言语无法充分表达的强烈情感.华兹华斯在<丁登寺旁>中成功地运用大量的词语重复,把重访怀河的这个重复事件重新体验一次,向读者传达了自然美景时他心灵的巨大影响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神秘体验和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16.
作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关注的并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存在本身,认为工业文明和消费时代只有自然才能拯救人类迷失的灵魂,帮助人们悟入存在本身.《丁登寺》突出了自然的三重作用:像护士一样消除人们的不安、烦恼和伤痛,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和谐与快乐,解放人们的心灵;像向导一样带人们沉思,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指引人们洞入宇宙、社会、人生的真相,做出智慧的人生抉择;像监护人一样保护人们不受人性恶的伤害和污染,将人们从小我的私欲中解放出来,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成为心灵纯洁而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诗选》收录了英国浪漫派湖畔诗人华兹华斯108首诗歌,其中无题诗有29首,达到总数的1/4以上。无题诗名曰"无题",实则较某些"有题"诗蕴含了更深刻的主题。华兹华斯"鸽舍时代"的经典无题诗《无题·虹》的主题由"讴歌童心"与"赞美自然"两条线索交织而成,可以概括为永生的信息存在于童心与自然之中。"讴歌童心"源自《致蝴蝶》、《麻雀窝》;"赞美自然"源自《廷腾寺》、《水仙》等诗作。从虹与童心、虹与自然以及虹与永生多维度解析《无题·虹》的主题,以期为华兹华斯系列无题诗的解析拓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先生曾在《中国诗学》一书中以王维《鸟鸣涧》和英国华兹华斯《廷腾寺》为例比较中西山水诗以复返自然为主旨,但在观物方式上存在本质区别。王维的诗源于道家思想的东方自然观,讲究"目击道存",发展为"以物观物",呈现出人与自然合一两忘的澄明之境。而华兹华斯的诗歌源于西方人本的思想核心,讲究"主客两分",处处以人观物,揭示出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本文从产生观物方式不同的原因入手,分析两位诗人在山水诗处理方式上的不同,进而为中西山水诗的比较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威廉.布莱克视自然界中的野兽和人性中的野性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他在其著名诗作《老虎》中塑造的老虎是充满力量和野性且富于神秘象征色彩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老虎》的开创性及布莱克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唤野性本身,更在于在英国文学史上发出了呼唤野性题材和主题的历史先声,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界碑。  相似文献   

20.
张燕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56-59,66
19世纪纳撒尼尔.霍桑的名著《红字》与20世纪考琳.麦卡洛的畅销小说《荆棘鸟》描写的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爱情,那欲爱而不得的爱情都是在荒野中产生的。荒野不仅是罪恶与危险的渊薮,也是爱欲的伊甸园,那里绽开着文明之花。受到宗教禁锢的主人公海丝特和梅吉在荒野中思索而奋起反抗,并由她们的女儿实现荒野中的梦想。她们的女儿珠儿和朱丝婷是两位作家在现实世界的荒野中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