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同为自然诗,都表现了人与自然同化的精神。一个以神性自然为基础,一个以哲性自然为依托。不同的自然本体,决定了其迥异的风格、旨趣。对这两首诗思想渊源的分析,为更大范围内中西自然诗的比较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时曼丽 《海外英语》2014,(14):206-207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并因其在诗歌中对大自然的大量描绘而被成为"自然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态度。《我们是七个》便是其中的一首,该诗借助"我"与一位八岁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反映其自然观。该文将通过介绍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以卞之琳先生的翻译为中文蓝本,进而探究《我们是七个》中诗人所追求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两首相似题材的咏花诗《水》和《杜鹃花》出发,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两篇诗歌所反映出的作家的生态自然观。作者认为华兹华斯是一位生态作家,而爱默生的自然观中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不属于生态作家。文中运用的区分原则可用于甄别一般生态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是浪漫派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诗学主张,开创了一代诗风,该文拟以《咏水仙》一诗小探华兹华斯的在《序言》中所提到的其诗学观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包括他的自然观、创作观、语言观、以及快乐观.  相似文献   

6.
张洁 《海外英语》2012,(20):215-217
华兹华斯是浪漫派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诗学主张,开创了一代诗风,该文拟以《咏水仙》一诗小探华兹华斯的在《序言》中所提到的其诗学观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包括他的自然观、创作观、语言观、以及快乐观。  相似文献   

7.
"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办的《抒情歌谣集》里.在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本文分析其中的一首诗歌--"我们是七个",提出本诗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比较诗的并同,探讨诗人自然观之不同,指出,这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返归自然的喜悦,但陶渊明是在天人舍一中感悟自由,诗人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则是在自然中净化心灵,体悟自我,诗人推崇的是主体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列文森对于华兹华斯《丁登寺》一诗的批评入手,借助詹明信的历史“缺场”观点来理解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所反映的历史,同时借助解构主义文评家保罗.德.曼的寓言理论来分析该诗所呈现的自然。詹明信的历史“缺场”思想是建立在将历史视为寓言的基础上的,这就为将历史的寓言和自然的寓言在《丁登寺》中做整体的分析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丁登寺》一诗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少年的悲哀》是国木田独步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受到华兹华斯诗学的全面影响。它给汉字"少年"标注"儿童"的读音,让热爱自然的少年在乡村觅得幸福;追求言文一致,以日常语言表现平民生活;强调沉思的作用,通过平凡小事表达对底层民众的真切同情。以上三个方面,分别受到华兹华斯诗学自然观、语言观与情理观的影响。国木田独步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山村海滨的"小民",贯穿着华兹华斯诗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王勃《滕王阁诗》的三四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是名句,很多教辅书都把这两句解释为"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些解释可能都源于《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情景交融,寄慨遥深"且先不说,这个解释本身就让人费解,"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云既是飞动的,飞上滕王阁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刘虹 《文教资料》2008,(30):5-8
本文以东西方代表性诗人李白和华兹华斯为例,探讨东西方诗学艺术的共同愿景:和谐."自然诗人"华兹华斯在其杜鹃诗中歌颂自然.真情流露:"诗仙"李白则以杜鹃为载体,寄情山水,直抒胸臆.两位诗人虽有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但都将自然和人性巧妙融合,成为东西方诗歌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而其《观猎》诗,一向被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对《观猎》诗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用了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维的《使至塞上》两首非常有名的古诗,下面就和中学生朋友们谈谈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应该把握的一些要点。《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喻诗为最有名,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相似文献   

16.
老庄哲学对《红楼梦》的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楼梦》中僧道形象展现出的独特美丑观、真假神俗之间的二元转换体现了老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物喻人、以物观物是对齐物论的继承;"因空见色、自色悟空",以"无"来导向人世的最终归宿,则是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徒然草》和《咏怀诗》中,高蹈超脱的审美追求是作品典型特征。两部作品皆具有道家美学倾向与动态审美观,在表达上也偏向朴素自然、含蓄婉约的审美方式。这是人类审美情感共通性的重要体现,也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作品间才具有比较价值和意义。但是,两部作品在自然观、无常观和审美意象选择上仍存在许多不同,这种不同之处实际与两位作家背后占据主导的儒家、佛家思想根源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20.
济慈和华兹华斯同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但是两位作者关于诗学创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济慈强调诗人的完全自我否定,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即济慈所称的"消极感受力"。而华兹华斯大力倡导诗歌作者"自然情感的外溢",强调诗人主体感情的表达。两种创作方式的冲突,实质是诗人感情内在冲突的外化。而本文就以济慈《夜莺颂》为例,探讨诗人在追求"消极感受力"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