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如何和独具的主体性导致"精神分析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的产生。从释梦过程可以看出,精神分析的主体性包括:释梦对象——梦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释梦的双重主体性——分析家和分析者及其相互关系;象征的揭示——释梦方法中的主体选择。精神分析强烈而又复杂的主体性质,使之呈现不同于传统科学的特质。但是,正是这种特质,使精神分析成为更为独特的尊重和理解人的主体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实践与主体性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现实基础,也是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的唯一途径。只有以实践为基石,才能对主体性作出正确的理解。本文从实践出发,指出了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实践生活的需要,实践与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基点,阐发了主体性内容和对主体性作出较为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仅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过渡性概念来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界才真正重视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范畴,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5.
从范畴的概念出发,掌握语法范畴的科学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清晰的优势。教授者运用明示性及暗示性教学可以加强学习者对语法范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知识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两种作用:知识增强实践的主动性;知识是实践的有力武器。知识在实践中的这两种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任何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研究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对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对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7.
语文有效教学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种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因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效果的量化和可测性,注重教学反思。有效教学理念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但在实施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本着有效教学的反思性原则,将这些现象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90年代矛盾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矛盾范畴、矛盾学说的主体性以及矛盾论与系统论、辩证法的关系等问题上;相对于80年代,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新的进展,显示出哲学工作者正在根据时代的变化,努力寻求矛盾理论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暴露出低水平的重复等问题。因此,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全方位地对矛盾范畴进行研究;更为系统全面地展示矛盾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从系统论的哲学研究出发.加强对矛盾论与系统论、辩证法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研究实践范畴,着重探讨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并在对实践的结构和要素的研究中,讨论了目的范畴与实践观念的关系;从历史观的高度,着重探讨了交往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凸现了实践范畴的交往维度,并提出和研究了交往实践观;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内在联结,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实现了对实践范畴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两种作用:方法对实践起指引作用;方法对实践起制约作用.实际上,方法在实践中的这两种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而且任何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对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和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和深入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世界”范畴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的生存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在这一范畴的统引下,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存在”、“器具”、“上手性”诸概念的阐发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下对于“人”、“工具”的分析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从这两组范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构筑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自主学习设计、交互学习设计、自我评价以及强化练习。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和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实践学说有其深刻的价值论意蕴;价值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价值是在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和实现的;马克思实践学说的价值论意蕴对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独特的主体和客体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一种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内在的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既是渗透在素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重要教育环节、教育步骤。因此,高校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把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上还存在着误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精化专业有机合成课教学中应处理好这几个环节。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处理教材;在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问题为引导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藏族作为生活于高原的民族,具有与高原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但与此相应,藏族的心理特征及由此所决定的认知事物的方式是否也同样打下了与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烙印呢?因以往的相关研究不多,人们所知甚少。为此,笔者采用认知风格测验量表,对西藏三个藏族村寨共135位年龄在18岁以上的藏族成年人进行了认知风格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的总体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并且女性的独立性强于男性;(2)认知风格与生产方式及个体生活的海拔高度均密切相关;(3)认知风格成为一个地域生态和文化之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以工具本体论为核心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是基于社会实践观基础上将人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在由工具本体论转向心理本体论之后,李泽厚力图突破唯物史观,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反思,但未能形成更为系统性的美学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权力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权力的存在是必要的,同时又是有害的。权力有力且有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谁有权力","为谁谋利"?我们不能将权力行使者视为权力所有者,更不能将维护权力行使者的利益作为权力设定和运行的最终目的。法律与权力关系密切,法律通过对权力领域的渗透,将权力关系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管理思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的目的在于研究人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作为一种认识问题的形式,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教育管理学科角度出发,从学科身份的归属问题谈起,引出教育管理思维概念,探讨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教育管理思维的范畴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