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愿望和要求,并支配和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自然心理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诸多消极的方面.为此,应该从创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更新政治心理教育内容,在政治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因材施教,优化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结构等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以犬儒主义为主要表现的消极政治心理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现代犬儒主义意识是一种扭曲的政治心理,是大学生在其政治化过程中形成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政治认知。现代犬儒主义在大学生中弥散的结果将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诸如消减大学生进取向上的锐气;使大学生政治态度消极;德知行虚无等。为此,我们不仅要正确界定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的消极心理,而且,要认真分析导致大学生这种消极政治心理的主要缘由:人格不完整,强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参照群体的引导等。从政治认知、政治情绪情感、政治信仰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心理策略,规避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媒介自由和媒介控制的较量,这一进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三方面的正反两面双重作用。鉴于此,需要从媒介权力科学监管、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引导实践等诸方面探索引导大学生积极政治心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健全,使部分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心理困境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大学生心理困境的表现、原因出发,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实践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社会实践方面找到新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5.
从个体心理、择业心理和社会心理等三个方面看,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受自卑、焦虑、依赖、挫折、从众、虚荣、攀比及自利等心理问题困扰。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袁纲 《思想教育研究》2004,(4):39-40,43
当前,面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并随之出现大量就业心理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结构分析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心理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判断。而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首先,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在当代社会状况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个体、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而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观念,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心理发展又在客观上不断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客观存在环境。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与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存在着既一致又背离的状况。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表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时代境遇的变化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动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优良与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和谐心理,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大学生不和谐心理的主要表现有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困扰、意志缺陷等;有效克服大学生的不和谐心理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为其和谐发展提供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恐惧成功心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成功心理,特别是在涉及政治和经济的领域里,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自我限制。在女生中,个体之间恐惧成功的差异很明显,那些有着成熟的成功价值观、自主的责任心、愉快的心理环境的女生的恐惧成功程度低于那些成功价值观不成熟、缺乏自主的责任心和心理环境差的女生。女大学生对成功所产生的恐惧的内容集中在:个人行为束缚化、人际关系孤立化、家庭生活动荡化和工作业绩平庸化。恐惧成功心理的形成过程是社会学习过程。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在一些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政治选举是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以迈尔斯对态度的解构为切入点,细分为情感取向、心理认知、行为意向、参与动机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群体的整体特征,依据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再划分出选举活跃、选举怀疑、选举否定三个亚群体以反映个体层次之间的差异性。借助符号互动主义,论证了政治荣誉感、政治新鲜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成熟的政治心理征及选举组织过程的不合理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围绕大学生选举的矛盾心理,认为开展政治选举教育和加强监督将使选举认知再回到一致,是行之有效的选举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性学科,自成立以来,在基础理论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研究、引入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也面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建立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方面的困惑与难题。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走向,以期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并在学校、政府与社会的"三方"推动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邓美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08-109
通过分析公民积极政治心理的层次性及形成机制,探讨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积极政治心理的外在表现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并提出从社会保障方面进行积极政治心理的外部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中存在的逆反、从众、冷漠、困惑等心理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些心理障碍是由大学生自身特点、社会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造成的。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教育策略主要有情感认同法、认知改变法、榜样教育法、激励法。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的政治心理也正在经历一个变迁的过程。积极的、健康的、占主流的政治心理正逐渐形成并开始发展,然而,在这个改革过程中,一些消极的政治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为了赢得公民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就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 素,改变此种状况的途径在于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消除思政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等。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的研究却因为一些特殊的社会或政治原因,其研究结果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少部分"权贵群体"的专宠。时至今日,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和诘难,这也导致了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摆脱"欧美中心主义",慢慢摘下了象征"权贵"的冠冕。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思政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从心理、精神、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等层面进行创新,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重视的心理现象;形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还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因素。本文试图探寻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对其有效的疏导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领导者的政治心理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特征,如有序化、理性化、成熟化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政治心理特征,如冷漠心理、幼稚心理、“寻租”心理。这要求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优化领导者的政治心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积极寻求缓解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