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教育一个新的定位,也给如何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之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广阔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片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改革需要,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呢?下面就我的认识简单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多下工夫。实际上,教育现代化如果离开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单靠教师口讲手写是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利用传媒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人文性的培养。究竟伺为人文性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美、爱、自由、智慧、情感、态度、兴趣、个性、尊严、教养、生存状态、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文化品位等。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正如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说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表明,若干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妨碍很大。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唐清雷 《考试周刊》2013,(44):34-34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理念无疑说明了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步入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有深切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尊重独特感受,贴近生活实际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二,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人文教育以培养进步的现代人为根本目的。以往,老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主要采用满堂灌的  相似文献   

12.
尹景花 《河北教育》2003,(11):38-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生的基础上,也应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以载道"、"文以载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情义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突出位置,语文教学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精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以教师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开宗名义地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教育的方式不得不做深层的、多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最新修订颁布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它意在昭~-fjq:绵延了几千年的-f#统语文教学有许多精彩之处,它对现在乃至将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代教育媒体能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相应的活力.虽然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不断变化,但它们永远也取代不了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精要的讲解、适当的板书、必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笔者在《教学月刊》发表了题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一文,从语文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2006年3月,笔者又在《现代语文》发表了题为《“语文课程标准”教育观再探》一文,从语文的知识观、训练观、实践观、整合观、创新观、生活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两篇文章先后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逐渐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中心任务不能只是简单机械的“传道”,而是教会学生适应时代需求、学会学习,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里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周敏 《教育现代化》2006,(10):120-12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语文课堂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些地区甚至将之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语文课程标准》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既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等内容。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芦维存 《甘肃教育》2009,(11):42-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现行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工具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文性。确认了语文的人文性,就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应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