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从诗歌本身所固有的"质"及接受主体的接受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力图结合文学、词汇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多维地对"夕阳"之多义性进行独特的解构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点和改革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华章》2008,(21)
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特殊的"接受基础"、特殊的"接受机制"、特殊的"接受目标"等特殊性,针对上述特性本文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提出了进行分段式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几经变化.新会计准则规定不再区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凡接受捐赠资产,在受赠时均作为"待转资产价值"处理,并设置"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接受捐赠资产在年末扣除应交纳所得税转入资本公积.本文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创新理论,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内容转换、拓展途径、完善机制等"接收"层面的问题。如何从被动的"接收"跳跃至主动的"接受",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接受视域的超越。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视域的科学含义、限度和教育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文学批评对话体现在理论上的融通。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接受美学因素已有探析,涉及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的接受美学、中国小说文本中的接受美学、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接受理论的交互等。明清小说评点也有围绕"期待视野"的探讨,兹进行细考,以使得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接受美学贯通的路径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接受层面上讲,影视受众的信息接受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经验图式"则是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了影视受众固有的接受意愿、审美倾向与主观价值选择等方面基础之上构建出来的一种分析模型。这种"经验图式"的存在对影视受众的心理接受态度具有强大的吸附力,要探究这种吸附力的强度与影响就要从源头上对"经验图式"进行解构。深入剖析"经验图式"的形成因子,并在相反的向度解构这种影视受众心理接受模式下的"经验图式"。  相似文献   

8.
企业在向高校应届求职者招聘过程中存在求职者不报到的招聘风险,因此需要对高校应届求职者报到倾向高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文献整理确定报到倾向指标,编写《高校应届求职者报到倾向测评问卷》,最终确定的语义标度量化赋值分值对"完全不接受工作条件"、"有些不接受工作条件"、"可以接受工作条件"、"完全接受工作条件"四个类别的高校应届求职者正确识别比例分别为74.31%、78.78%、94.57%和95.36%,可以用于企业招聘时量化评价高校毕业生的报到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的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和心理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机制的优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立忠 《教师》2013,(19):59-59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理解,逐步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如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设置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创作上的借鉴意义,亦为当今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yler & Evans’ principled polysem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this research interprets the protoscene of preposition ON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defined by means of two aspects: 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with the former referring to“the TR being in vertical contact with the upper side of the LM”and the latter“the LM supporting it”.  相似文献   

13.
毕懿晴 《培训与研究》2006,23(12):28-30
本文通过对介词进行分析,探讨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意象图式的认知机制,分析了中心图式与变体图式对空间域多义的影响以及意象图式的隐喻扩展对抽象域多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英语中的多义现象和同形异义现象。通过分析英语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定义和来源,探讨了英语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识别的原则并浅析其不足。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本文以“over”一词为例就隐喻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英语一词多义性中的应用进行阐述,讨论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词多义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本文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探讨其发生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隐喻引发一词多义的本质是隐喻表达式的题域与体域之间的属性相似,方式是以实喻虚,路径是自由的且以交叉放射为主,受个体认知倾向、语境变化和社会认同的条件限制。当词典收入隐喻化的一词多义的时候,相关隐喻的隐喻性已不再鲜活,词典的处理也因此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构成的句式也是多种多样,“S是P”句式就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本文就“是”的争议,“S是P”判断句的类型以及逻辑方面“S是P”的多义性作一简单的论述,以期更好地解释“S是P”判断句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龚蓓 《高教论坛》2014,(7):84-85
辅导员是具有不同情感、独立意识和主观性的个体。只有辅导员自觉自愿接受工作,才能长久积极从事辅导员工作。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辅导员需克服传统的社会需要论和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辅导员合理的需求,利用显性与隐性资源激发辅导员的情感共鸣与角色领悟。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研究者在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受众的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