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 ,其历史走向 ,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界所谓的“决裂说”和“融合说”都有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正>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作一浅论,不当之处,恳求指正。一、“中国文化早熟”说“中国文化早熟”说是梁漱溟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他曾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民族历史特征”,且为探索中国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中国文化早熟”说最早见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实际上它是梁的“三大文化路向”说的逻辑推论。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商务书馆1987年影印本第53页)。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相似文献   

4.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其历史走向,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中国和印度三种类型。梁漱溟以“意欲”为着眼点考察比较了这三种文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三路向”说,即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走第一路向,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走第二路向,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走第三路向。他同时又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坚信中国文化必将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都用客观之“物”来抒主观之情,借号抒情最符合文学的感情性和形象性。形成中国古代借景抒情文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物说”、“比德说”及中庸、中和的美学观等是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理论背景。借景抒情可以说是生命的艺术,是人生化的艺术涵浸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8.
来美国一段时间后,记得一次与朋友谈美国文化,我顺口而出说美国文化有点“孩子气”,这和古老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事后想想又觉得有点不太妥当,这不是说美国文化太幼稚,太简单了吗?似乎有点“小看”美国文化了.其实,说“孩子气”并没  相似文献   

9.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燕 《学语文》2008,(3):42-4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目前,学界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有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2))等。我们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渗透式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传授与汉语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尝试一种无预先目的,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深切反思,是对近代西方文明观照的产物,其理论不失为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大且探索,梁氏对文化的思考,仍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并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联系起来,以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奠定来作为解放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出路的根本途径,他建立在“无私的感情”基础上的道德理性学说,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他提出的互以对方为重,以无私的感情对已对人,使人类最终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知识分子代表梁启超以开拓者的胸襟,吸纳百川,兼容并蓄,大胆无畏地投入到近代学术文化的创建之中,呕心沥血,著述不止,终其一生,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恢宏巨著,成为中国近代学术界领袖。伴随其成就的硕果累累,是他鲜明而不朽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梁启超成为大师级学者的重要砝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 ,以其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启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现代转型 ,而且以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部讲授作文法之好书 ,为当时以及后人提供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梁晓声的“知青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内容角度出发,还是从其叙述方式着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最初的美学追求由于历史原因,生活经历等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