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成为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编写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以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论断为基础,致力于破除“西方中心论”,力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古代的多中心,到近代的单一中心,再到现代和当今的多中心的发展进程,并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结合,在世界历史中观察中国的地位,也从中国的视角看世界历史的进程。史料阅读等辅助栏目的设置,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中心观笼罩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三种史观或分析框架,分别是"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史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美国人认识理解中国曾起到过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那种天然的"种族优越感",使得这三种史观都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误识.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构想.这无疑对美国中国研究起到了纠偏作用,也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全然无视西方在近代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备受关注.但是,同样是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出发,得到的解释和引出的结论却大不一样.这就有一个正确理解马克思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围绕世界历史的"中心"问题、"世界文化"问题、东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全球化的实质问题等,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辨析,以求达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准确把握,进而为研究全球化提供某种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希腊数学和中国数学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数学史上都留下了炫丽的篇章。本文旨在以宏观的、多维的、历史的视角,从数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方向、研究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来比较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这一错误的历史观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研究应注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性,树立“中国中心观”。这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思潮是影响史学范式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都受到了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后人的理论和价值预设去描述和研究历史,正因为如此,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只有真正从历史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去寻找历史主题,才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依此标准,寻求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核心主题,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的研究才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1.
徐文 《江苏高教》2004,(5):112-114
本文以诺贝尔奖为尺度,分析了历史上的世界经济中心国与世界经济中心地区和历史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关系;并根据这个规律,推测了有望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国的中国和有望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地区的亚太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数目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一流大学内涵何为,需要多维审视:从哲学角度出发,"四因论"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因"即社会贡献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出发,历史视角下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与内涵更为清晰丰富,愈加注重发掘中国特色;从现实角度出发,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全球视角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的中国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结合更为紧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各维度统一指向:新时代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理论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才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从生活世界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视角。关照现实问题,走进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潘月明 《考试周刊》2015,(40):24-25
台湾地区从2005年起开始推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旨在通过对部分高校的经费资助,优先发展一批高水平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提高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提高台湾地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台湾地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得与失,对于完善大陆地区"985工程"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大陆地区高校"整并"与"法人化"等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胡庚申教授撰写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世界历"理论中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其中,各国应对外开放并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事务.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实际,邓小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有机结合的产物,顺应和把握了当代世界民族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从"边缘"到"中心"的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研究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前,基督教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有所撰述,也都是为了"大批判"的需要。为了回避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