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疯女     
十字路口,立一疯女人。往日来往车辆乱闯,有了疯女人之后,竟井然有序了。若有车想间红灯,疯女人就跑到车前,挺挺地站在那儿,司机只有急刹车,惊一身令汗,心也提到嗓子眼了,只有乖乖地等绿灯。  相似文献   

2.
引言 夏·勃朗特的《简·爱》中,有一个行为古怪、恐怖可怕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长期以来,这个人物只被看作作者推动情节的一个工具,或者是所谓夏·勃朗特小说中哥特式小说因素的一个例证,因而受到或褒或贬的评价。疯女人本身的文化内涵,也只是在有些学者讨论简·爱形象时,被附带地指为一种疯狂与危险的载体,或是某种宗教力量或主人公内在行为准则的外现。直到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疯女人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受到的关注也才日益增加。但是,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的,女权主义只是打开了通往疯女人住的阁楼的一扇窗户,而不是所有窗户…  相似文献   

3.
《简爱》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把疯女人从故事的有机体中拉出来。让疯女人作为一个窗口,或者一条打开的门缝,让透明的光线直射进疯女人的黑房。借此窥探女作家执笔构思时的创作·心态。从疯女人看简爱,从疯女人看女作家。  相似文献   

4.
王璐 《现代语文》2006,(11):95-97
西方女性主义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认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是毁灭男权的象征,是被压抑的女性创作力的想象,是叛逆的作家本身。(1)事实上,男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也与此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繁漪就是这样一个“疯女人”。当她终于不堪周家两代人的欺侮而爆发出雷雨般的反抗时,她不仅打破了权威、破坏了伦理,而且也成为浮出历史地表的“疯女人”。繁漪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不得不做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当中的旧式女人。自从她嫁到周公馆后,她和所有的传统女性一样,在…  相似文献   

5.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创作还原了《简·爱》中那个被恶魔化了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成功塑造了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安托万内特的成长经历。斯皮瓦克认为里斯这部作品颠覆了“帝国主义话语,还‘属下’(subaltern)以叙述声音”。然而,摆脱《简·爱》中帝国主义话语并获得自我话语权的疯女人,叙述声音中凸显出地却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困境及由此最终导致地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简·爱》出版一个多世纪之后,伯莎.梅森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嬗变:疯女人形象蜕变为男权文化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代表和最有力的反抗者。文章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读者因受期待视野中历史及个人视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伯莎产生了偏见,视之为疯女人;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冲破了传统和历史的束缚,对伯莎有了新的认知能力并对其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比较《简·爱》与《黄色墙纸》,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帮助简·爱实施其内心隐秘愿望的替身,《黄色墙纸》中疯癫的"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疯女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作家们对处于男权中心话语中女性悲惨处境的初步认识,探索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始终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她们的女性意识也是被迫建构在主体的机构之中,已经变成了文化经验的一个内在部分.但是"疯女人"小说毕竟为寻找女性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了努力,也为后来者们指出了一条逃逸权威话语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疯女人伯莎 ,与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小姐 ,虽然出现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 ,却有相似的悲剧命运 ,同为封建礼教、旧传统的牺牲品 ,两个疯女人的悲剧 ,显现出两种文化背景下两位创作名家思想内涵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出生于牙买加的英国女作家简.里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刻画了《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鲜为人知的一面。各种自然景物和色彩在里斯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所谓"万物皆传情"。解读《藻海无边》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可以揭示疯女人前身———安托瓦内特一生孤苦凄惨的命运以及她作为西印度群岛的女性代表所受的殖民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对《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该疯女人不光喻示简.爱童年时代的愤怒与反抗,更主要是揭示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虚伪的人格,同时还喻示着爱情的火诫,使贵贱之爱成为可能,其行为轨迹构成文本结构中与主线并行的一条隐线,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文本隐喻功能和谋篇布局意义,从而实现了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一盏橘灯     
我儿时的记忆里有一个披散着头发的女人,她并不美丽,但拥有最美丽的泪。我常看到她哭泣,静静的,却让人很感动。也许感动的只有我自己,因为别人都叫她———疯子。“夜很黑,很害怕。但我仍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有你的影子。你是忘了回家的路,还是忘记了彼此的承诺。”一个孤独女人的叹息。孤独女人?她仅是个疯子。儿时我从不敢接近她,因为害怕。她有一棵心爱的橘子树,每天都能看到她安静地给树浇水,极尽呵护。当时我就从门的细缝里看着她,那一刻她似乎很幸福,也只有那时我才忘记害怕,忘记她是一个疯女人。“夜很黑,很害怕,让我为你点一盏灯,免得…  相似文献   

12.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毛燕靓 《文教资料》2014,(36):100-102
"疯癫"意象作为一个标志性元素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中,而"疯女人"形象的塑造又加入了性别元素,使这类人物形象愈加类型化,日渐形成一个包孕丰富的形象系列。本文以《金锁记》与《藻海无边》的同异比较为主干,结合其他同类文学作品,试图梳理、剖析社会对"疯女人"的鉴定标准及造成女性癫狂的内外因素,以概括中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系列的内在共性,以及文本中"癫狂"所起的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去西安夏令营,一位秀色可餐的女孩坐在我旁边吃中饭。她闻到我身上的味道时,惊天地泣鬼神地吐出一句:“哟,一只小奶猫!”引得食堂里的人都向她投来幽怨而又好奇的眼神。我无比无奈地在心中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满了我的心声:我不认识我旁边的这个疯女人!  相似文献   

15.
《藻海无边》使英国女作家简.里斯走向了世界,成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之一。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世界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作者独创性地续写了勃朗特《简.爱》中"疯女人"伯莎和罗彻斯特的故事,更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是简.里斯艺术创作中的经典,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现代实验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标志着简.里斯在表达主题和现代小说实验性创作技巧方面的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6.
疯女人,作为博弈中的失败者,其角色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的,她作为弈者的角色不只是在《简·爱》这一著作中才有涉及。她是男性压迫的受害者,也是同为受害者的女性中的次等公民。这一观念在《圣经》"创世纪"中也有间接论述。《圣经》是人类文化瑰宝,信徒心目中的正典,但《圣经》之基本架构仍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之上的。《圣经》故事中对女人的轻视及对其角色的歪曲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压制的一种极端表现,使女性在博弈中明显处于下风。对待《圣经》的态度本应是以爱和宽容为根基的,如何真正接受并对疯女人给予宽容与同情不仅是文学问题,疯女人的角色也充分体现在当下,《圣经》在人们心中的正典地位的确立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怪圈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作家夏绿蒂.伯金斯.吉尔曼在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以丰富而隐晦的意象、反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及"疯女人"式的结局设计,喻示了当时女性作家的写作困境,控诉了西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精神的压迫、扭曲和摧残。  相似文献   

18.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女权主义分析比较<黄色墙纸>与<简爱>,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首者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而后者借助梅森实现其内心隐秘的愿望.伯莎与简·爱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现代文学中四个"疯女人"的悲剧典型来分析不合理的社会对女性身心的扭曲与摧残,以及女性自身的弱点,及其折射出的社会和人性中值得反思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6-1994年间,<简·爱>在中国阐释的突出特点是以女性主义批评独领风骚,在阐释疯女人及小说后部某些情节的合理性,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批评视角激烈交锋.批评方法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论证也更深入,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