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0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的一年.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类高校定位,教育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质量,毕业生就业竟争力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做好职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学毕业生面临升学或就业的选择,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升学报考和职业选择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我认为做好这一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帮助中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职业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本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同职业仅意味着社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往往是一个痛苦的历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苛求的用人单位,以及众多的竞争对手等等问题,使得毕业生面临着无形的压力.要想迈好这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毕业生必须未雨绸缪,从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相似文献   

4.
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动力,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从求职就业的内在因素入手,有效地评判毕业生的求职行为,促进就业指导方法的调整,是缓解毕业就失业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应对结构性失业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5.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本期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统筹就业处处长李祥伟就《通知》进行了解读. 《教育与职业》: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李祥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过去5年,全国累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  相似文献   

6.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一个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两种博弈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可能选择的就业策略,帮助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地审时度势,提高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成功率和满意度,更好地规划毕业生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已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已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还存在一定矛盾。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应及时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理预期,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  相似文献   

8.
代劲 《电大理工》2013,(3):59-60
阐释了职业选择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研究的现状;在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选择问题开展调查分析,旨在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对策,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具有哪些特征的毕业生会选择教师职业、什么动机促使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两个方面进行分性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显著低于女性;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特征差异。薪酬和就业选择方面,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起薪低于选择其他职业的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概率更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职业收入差距在男性毕业生群体中更加显著。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更注重职业符合兴趣爱好、职业稳定性以及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也更容易对所选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感到满意。给定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代劲 《电大理工》2014,(3):59-60
阐释了职业选择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研究的现状;在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选择问题开展调查分析,旨在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对策,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问题和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毕业生职场发展的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现存的问题,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适应职业转变的三大能力,阐述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 一、就业观指导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它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首先,加强形势教育。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引入了市场机制,传统的“全包统分”已被打破。目前毕业生就业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直接进入市场,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但许多学生对当前我国各项改革的形势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理解不深,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转变,仍停留在靠国家安排、等学校分配的传统习惯上。针对这些思想状况,领导十分重视,设置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生做  相似文献   

13.
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备技能型、应用型的特点,深受企业欢迎.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就业前准备与职业适应能力低.学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前准备,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方式。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人才市场”、供需见面会给毕业生提供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机遇和场所。这种新的就业方式必然要求改变学校毕业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因此,做好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择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围绕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通过用人单位、高校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对毕业生问卷调查,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测量量表,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2013届毕业生为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表明交流学习、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5个因子,其中交流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是就业能力的短板,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一般.依据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之间关系,探讨通过提高累计方差贡献率对公因子解释力的影响,进而印证模型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职业选择的灵活性、用人单位所在地域的选择性、行业的相对集中性、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和就业后的流动频繁性等诸多特点.对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应该通过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不断加强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密切联系产学合作教育的资源,加大拓展艺术类学生就业市场的力度,从而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7.
职业搜寻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院校调研获取的数据,运用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在就业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毕业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进行的职业搜寻是理性的行为,职业搜寻的时间受到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约束;预期利益最大化不一定带来实际收益最大化,随着信息的逐渐披露和职业搜寻时间的延长,毕业生会调整自身的保留工资或投入到深造队伍中;相互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造成就业市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对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性质与地位、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形式、毕业生就业协议的订立、毕业生就业协议的违约金条款等作了系统说明.毕业生只有充分掌握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才能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按规定程序订立合法有效的就业协议,以维护自身的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必须在促进就业上发挥积极作用。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毕业生理性选择职业,使他们尽快了解工作环境,顺利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日本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职业教育课公布的《关于高中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来看,1984年3月应届高中毕业生有一百四十七万八千人,其中有就业希望者五十六万八千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8.4%。通过学校或职业介绍所的介绍就业的人占要求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