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3.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鲁迅《致赵其文》的两封信入手,结合鲁迅创作小说《铸剑》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铸剑》中眉间尺(包括眉间尺的父母),宴之敖者等主要人物、情节,较全面地剖析了《铸剑》——复仇的文学这一深刻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两个关于复仇的小说。复仇对眉间尺和阮海阔来说,是命运给他们开的一个尴尬玩笑,他们不可能完成复仇任务。两篇小说虽然最后都以复仇的完成作为结局,但复仇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眉间尺的复仇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阮海阔复仇的形式被美丽的漂泊消解,变成对复仇本质的嘲讽。眉间尺的复仇体现了鲁迅真正的启蒙叙事立场,而阮海阔的复仇则暴露了余华精神资源的缺乏带来的"伪先锋"纯情的痞性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白岚 《现代语文》2009,(6):73-74
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中、有仇必报,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惜离乡远行,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复仇的目的,是古代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小说《铸剑》中,历史故事的传统情节被颠覆,眉间尺身上的复仇精神也已经发生改变,表现出了新的复仇内涵。  相似文献   

9.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铸剑》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基本厘清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3.
《铸剑》是对民族文化中最为阳刚,最具血性的复仇伦理的重新书写。作为启蒙作家,鲁迅对传统父子伦理中僵化、刻板的一面有严厉的批评,但从《铸剑》的故事原型以及鲁迅的思考来看,他并没有走到彻底否弃父子伦理的地步,毋宁说从反面展开了对父子之情的极端表达。父子伦理的本源性也为暴君以及暴政的文化政治批判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尺度,是鲁迅重建自身主体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有关复仇的定论因视野范围的变化而迥异,这逐次递进的认识,指引读者走进鲁迅悲悯广博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有关复仇的定论因视野范围的而迥异,这逐次递进的认识,指引读进走进鲁迅悲悯广博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7.
鲁迅《铸剑》中却没有明晰的铸剑过程,仅提到:“当最末次开炉的那~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呵……”然而,既为“铸剑”,又是鲁迅先生“确实写得较为认真的”,《铸剑》于荒诞与庄严中必“隐形”地铸造出一柄复仇之剑。铸剑过程就是复仇者发展过程,复仇者怎么发展的“剑”就是怎么“铸”成的。眉间尺和他的父亲及黑色人,是同一主体复仇精神的逐步深化,是“顽铁”、“个人之剑”、“民族之剑”的顺次铸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意义表达是审美意象暗示象征式的,"剑"意象是其主题意象。在设置方式方面,鲁迅采用在标题中安设和反复强调的方式。"剑"意象中蕴含的意蕴之一是关注少年的心理成长。眉间尺的性格成长可分两步考量:一是作者以眉间尺戏鼠的情节喻示的是其心理和行为上的未成年特征。二是作者以眉宴合一暗示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鲁迅表达成长意蕴的理由有三:一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二是探索"立人"途径,关注国民性改造;三是传达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