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与诗体的关系是新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五四新诗运动确立了基于现代汉语的新诗,它是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但是早期的新诗诗语是不完善的,因此新诗发生以后我国诗人就踏上完善诗语的建设道路。其路径是完善诗语的大众口语方向、完善诗语的欧化语言方向和完善诗语的传统韵语方向。解决诗语与诗律的关系问题是诗语建设的关键,由于建构新诗韵律节奏的困难,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大力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宝贵遗产。文章拟对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语言美学观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从中国古代语言美学观的内在构成看,可以将这方面的诸多理论归纳为儒家、道家、禅宗、诗家四大派理论,即儒家的“文质彬彬”、道家的“言不尽意”、禅宗的“不立文字”、诗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北京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知及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策略分析等进行论述。在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九叶诗派诗歌语言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两个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九叶诗派,对诗歌本体的重视突出地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建构上。九叶诗派诗歌语言的交流功能构成诗歌的潜层生命力,诗之表情与诗之内质表现为常态语言与多重意义。九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新批评派理论的中国式实践。  相似文献   

6.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西方文化源于欧洲,源于其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这样,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语言的特点,微观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观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汉译英中的从朦胧转变为具体杨健《杨振宁访谈录》上说:“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诗的翻译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禅诗的精炼语言、复杂蕴涵、宁静意境给西方文化以更深启迪和艺术灵感,禅诗的翻译对中西文化思想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宏 《考试周刊》2009,(4):37-38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语言,而且要注重采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内涵,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形式的传授,忽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影响。新教材有意识地将涉及异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内容引入会话中,符合目前一再强调的中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树立文化就对住氇封讹舭只的传授。  相似文献   

13.
刘焱 《天中学刊》2013,(6):108-110
中国近代诗歌语言的变革有两个维度,一是赋予中国传统语言以新的内涵,通过扩展其意义覆盖面而实现语言变革;一是引入新词汇作为承载新思想的载体。其意象更迭也有两个方向,或扩张传统诗歌意象的内蕴,或直接描绘承裁西方文化的意象。诗歌语言和意象的更新标志着中国近代诗歌的现代转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萌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多文化融汇的现代背景下,英语语言教学过于偏重语言知识的倾向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语言知识教学(显性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寓隐性文化教学于语言知识教学中,是提高语言教学的层次、推进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美地融为一体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差异与相同之处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渗透.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平台,把文化和语言完识的同时.享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与乐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是从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古典诗歌发展而来的,但新诗由于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带有“先天贫血”,延缓了新诗的发展过程。自“五四”文学革新后,诗界开始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求出路。20世纪后期诗歌回归其本质意义,同时也伴随着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探寻。  相似文献   

17.
文学随着语言的进化而发展 ,在二言诗之前 ,中国只有前语言状态的吁嗟咏叹类的纯声语和以原生词为代表的原始词语。二言诗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最早的文学。虽然现存的二言诗不多 ,但是也能窥见到二言诗的大致面貌。它是商代以前中国文学的第一诗体 ,它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 ,均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向语语言特征及调整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向语是儿童主要照顾者(一般为母亲)对儿童的简易化的使用域,它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要语言信息输入。文章以儿向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在语言复杂程度上的调整状况为视角,综述介绍了西方心理语言学家对英语国家儿向语的研究,以及中国近十年来在儿向语研究上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使文学审美心灵获得更大自由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摆在五四运动后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于是东方文化派,西方文化派以及马克思主义派,就中国的文化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