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2.
"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根源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传统"慎独"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与网络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加强"慎独"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久性、自觉性、自律性、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日趋严重,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品德心理畸形发展,严重弱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道德自律的弱化导致"隐形人"的虚拟行为.基于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建构人本化网络心理教育理念;建设校园主网站,搭起绿色校园网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基于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网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必须遵循"网络道德原则".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及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要求一种全新的网络伦理学加以甄别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西方德育思想家普遍关注理性在道德和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即具有理性,能够自律;科尔伯格则充分肯定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这些理性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威尔逊的模式表明;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其中道德判断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构件;价值澄清学派所致力的是纠正那种完全把道德习惯看成是外界迫使个人形成的行为模式的观点.这些见解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对网络暴力典型案例的分析得知,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同时,网络暴力的产生,会对当事人甚至是社会道德标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必要从网民自律,法律法规,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切断网络暴力发生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造就新时代的同时,也使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前所未有地面临着道德上是否"应该"的严峻挑战.道德自律是网络秩序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也是大学生网络主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本文以道德自律为立足点.试图对大学生加强道德自律的途径作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可以借鉴我国儒家"慎独"的伦理思想来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把握住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善受独处、慎于隐微的"慎独"伦理精神相互契合的地方,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在思想、言行、交往等各方面达到"慎独".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繁荣,强烈冲击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而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毫无疑问是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类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下,道德规范的相对弱化、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意识的降低,虚拟网络中的自我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差距,甚至网络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等都正在呼唤着发扬网络"慎独"精神,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理想,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从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因理智水平、审美品位等不足从而导致与主流价值不合但尚未违背既定道德准则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大.纠正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大学生精神领域的自主免疫系统,即"理趣"."理趣"是以理性、智慧为美的一种美感趣好,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理趣"通过人格和动机的机制成为抵制"准失范"网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理趣"培养应遵循浸润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以公共精神、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张旺  袁海军 《中国德育》2010,(5):17-19,23
青少年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免疫能力,极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精神为契机,加快构筑网络不良信息防御体系,增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洁净、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了网络这个全新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出现及其发展的深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中以外力监督为重点的传统道德教育范式很难取得效果.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独”精神,其终极目的是形成一种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培养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极强的契合性.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方面融入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运用“慎隐”“慎微”“慎欲”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网络中形成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13.
何吕亚 《考试周刊》2012,(55):157-158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与自由复杂的网络环境会使自我控制能力尚低的大学生产生网络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以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在网络行为中形成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注重道德教育,培养"有品德"的边防警官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边防警官的道德培养中要立足道德培养的他律性,追求道德培养的自律性,力求道德培养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自律对解决网络行为规范问题和形成和谐的网络伦理关系有着独特的意义,并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认同。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遵循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网络主体自愿认同网络规范,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网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也产生了大学生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甚至网络犯罪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深入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结伴而生,主要表现在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崇拜黑客、沉溺游戏、学术伦理丧失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商业网站利欲驱动等是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大学生自身应养成良好网络道德,培养高尚的人文操守,教育部门应担负起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职责,同时,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互联网行业自身也要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思想,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做到“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迫切要求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是非辨别能力.把自我教育引入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去,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消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