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诚信作为公民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信”就是“守信、遵守诺言”。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及党的十六大报告都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教育部也将“诚信”写入新《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而且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日前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部负责人强调,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大重点。在失信已经成为顽疾的今天,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意义尤其深远。目前青少年的诚信问题的确也令人担忧。由于受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失信现象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学生中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怕的是,某些同学对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毋庸讳言,诚信是我…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失信现象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和道德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人际和谐、事业成败乃至民族兴衰。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学校是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诚实守信的品德必须从小培养。基于此,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在中小学校系统地开展了诚信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开展诚信教育,创建诚信校园 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是校园生活,诚信素养的培  相似文献   

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潘秀山 《高教论坛》2004,(1):7-9,13
什么是诚信大学生、怎样做一个诚信大学生、怎样培养诚信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基本问题。来自封建文化、社会转型期中的负面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及信用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对诚信内涵及失信危害性认识不清,以至出现行为失范、信用缺失。高校必须站在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积极探讨,强化和规范诚信教育、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完善诚信教育的机制,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5.
加强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加强诚信教育呢 ?笔者认为 ,诚信来自人之初的修养 ,诚实守信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诚实守信的环境中 ,那么长大了自然也是个诚信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在缺乏诚信的环境中 ,就如同种在失去了营养的土壤中的幼苗 ,结果不是夭折 ,就是变种。所谓“人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 ,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诚信大环境 ,是诚信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构建诚实…  相似文献   

6.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本文从卫生习惯的养成角度分析诚信教育,为诚信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诚信与诚信教育“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信”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行为。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要求。诚信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诚信教育,就要突出德育的基础地位和灵魂作用。诚信教育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的过程,它的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本文的诚信教育是从教育目的出发,特指的是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诚信理念和诚信品质的人。诚信教育赖以建立的过程必须贯彻教育方法、教…  相似文献   

8.
校园诚信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与根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潜能,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向明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杨大兴认为,诚信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对诚信由知而行,有行而成情,最终成为学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将诚信建设置于道德建设中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言必信,诺必诚”,为诚信也。  相似文献   

10.
误区一诚信教育中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个人在与他人和社会处理各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一种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就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诚信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就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还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即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更应是人的全部道德素质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诚信是人的美德的重要体现,它折射了人的道德内涵。基于此,把诚信教育看作是“旨在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是不够的,是狭隘的,是道德的片面认识。因为,诚信包…  相似文献   

11.
从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走向社会中心,一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将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必须保持高等教育原有的"品质",坚持适应与超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实际,坚持多元化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知识的全面需求;四是高等教育必须拥有完备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功能系统和机制,以形成走向社会中心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开民智”是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开民智” ,近代以来教育家们都普遍关注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一定时期甚至有人认为社会教育应该优先发展。近代社会教育在“开民智”中的基本经验 ,为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群众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自2013年以来,英国基础教育通过开展"全球学习项目"推进"全球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该项目的实施以英格兰地区的"全校路径"最为系统。英格兰地区"全球学习项目"的发展愿景、教育规划、教育主体和教育实践各要素在客观条件维度上,既做到了时间维度历史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也做到了空间维度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有机统一;在主观能动维度上,做到了系统性维度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项原则的有机统一。实现"全球教育"需做到时间维度的"承前启后"、空间维度的"内外兼顾"和主观能动维度的"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4.
论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必须对之进行系统变革,表现在:教育理念由"提高素质"转向"改进实践"、组织力量由"官方垄断"转向"社会竞争"、课程安排由"理想全面"走向"专题深化"、组织形式由"专家主讲"走向"互动共享"、评价方式由"终结评价"走向"追踪评价"。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应开展"民族—族群"教育:一是对全体国民进行"民族教育",在受教育者中树立起民族—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使得作为整体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对各族群成员分别进行有关族群历史、文化、语言、信仰、习俗的教育,即"族群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地方和族群认同感及对乡土社会的热爱。"民族—族群"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共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瓶颈”。规避“大一统”的价值观,实现多元化选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大众化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知行合一”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在于敦促时代新人务求“真知”,强化“强国一代”的实践追求,提倡“须在事上磨炼”。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在于形成“知行合一”的践行方式、培育系统、评价机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职教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地位,必须树立适应性质量观、整体性质量观、能力本位质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