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从休闲旅游到生态旅游——分析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一朵奇葩 ,近几年来迅猛发展。本文作者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特点和发展分析乡村旅游优势 ,由此推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即从休闲旅游到生态旅游。并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乡村旅游 ,使之由较低层次的休闲旅游向生态旅游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但其发展情况却不令人乐观。随着"农家乐"旅游的深入开展,尤其人们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农家乐产品被无规划、无节制的开发,对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农家乐"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旅游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的关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家乐"旅游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产业形态,对解决城郊地区的"三农"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但是,"农家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这种新型产业,文章将首先介绍"农家乐"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为当前我国"农家乐"发展所借鉴和学习;其次具体分析"农家乐"开发经营中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管理规划问题;最后提出"农家乐"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以社区及其居民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新形式,能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公平上达到持续进步。构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要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知识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业为旅游业提供物质保障,旅游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资金,两产业有整合的基础。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的整合,可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村容村貌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天柱山景区,农业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生产旅游纪念品、从事小型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经营农家乐、改善民居环境建设向旅游业整合;旅游业可通过设计涉农旅游产品、加大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向农业整合。宏观层面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微观层面以"公司+业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主,形成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湿地生态资源具有脆弱性,应积极探索一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基于此,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迎合现代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构建统一管理机构、加强社区参与,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虎牙地区大部分属于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易于形成优良的生态旅游产品簇.当前应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将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实施旅游扶贫.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态旅游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最佳路径。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社区的参与,将当地居民作为合作者,使之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参与,并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中受益。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支持社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对当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利用区内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保护区经营管理的一项新课题。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要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承社区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而发展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则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选择能够反映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河北怀来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提出怀来县生态旅游产业应采取坚持政府主导发展、促进区域企业合作、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视社区参与互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和主题依托,其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青海农家乐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通过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点轴理论及运用ArcGIS,分析了青海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呈点一轴布局模式;从基尼系数来看,青海各分区的星级农家乐分布集中度比较低,分布均匀度较高;从地理集中指数来看,二星级农家乐分布最集中,其次是四星级,再者是三星级。从空间分布来看指向景区;从区域分布来看,海东地区最多,其次西宁,之后是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黄南州,而玉树、果洛所在的青南地区农家乐呈现空白。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使旅游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扼要分析旅游景区非生态现象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管理是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认为加强景区环境承载量、旅游者管理、创造绿色企业、与社区协作是搞好景区生态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开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州浓厚的民俗风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但由于思想保守、决策欠佳等原因导致旅游开发相对滞后。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态两大特色为龙头,科学规划、加强民俗文化研究、加大宣传推介、开发与保护并重,定能带动黔东南整个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温泉县居住着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牧民,戍边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较好保持着原生状态。要在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旅游项目开发,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创新旅游发展思路等方面加快温泉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贵州高原属于旅游条件好,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古老性和丰富性,但其生态脆弱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喀斯特地区环境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生态平衡很难恢复。一些掠夺式的开发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和生态资源,而且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和当前因环境问题所引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要求,贵州旅游应建立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16.
乐山市具有开发“农家乐”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蕴含着深远的开发潜力.乐山市“农家乐”旅游条件、潜力和策略的分析可以为“农家乐”的深入开发提供现实的理论参考.乐山“农家乐”开发策略的提出不仅要借鉴其他地区成熟的经验,也要密切结合乐山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的问题凸现出来,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旅游社区的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曼春满村寨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此次调研考察了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状况,主要包括社区参与的方式、参与的程度、参与旅游的态度、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旅游地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指导社区参与旅游实践的探索和发展,发挥社区参与应有的作用,使社区居民受益,社区旅游开发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詹岚 《南平师专学报》2014,(1):36-41,56
研究旅游发展模式对于山区旅游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闽东山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立足于山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归纳出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典型模式,即自然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休闲会议和生态养生五种旅游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给闽东各山区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提出了一定建议,以期对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总观麦克卢汉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其特出之点在于对生态之艺术特质的强调,这也是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的精义所在。麦克卢汉认为,生态在现代的涌现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后果,因此,生态并不是自然。质言之,生态是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它在特征上有点类似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但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其不同在于它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特质。就艺术而言,在麦克卢汉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感知、作为一种成分,参与人们的存在,为人提供新视野,使之适应新环境,与新环境建立关系。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美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