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游戏对人类尤其对儿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集中表现在满足儿童那种要成为独立个体的愿望,发展儿童的创造激情。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游戏精神几经沉浮,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毁誉不一,但游戏精神仍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而顽强存在,表现出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3.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久以来,游戏精神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并时时被人所误读,所以廓清游戏精神的理论内涵势在必行。综合周作人、班马等人关于游戏精神理论的论述,可将游戏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给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并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邓琴 《文学教育(上)》2013,(17):110-112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美学品格之一。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影视、电子游戏中的技巧、方法及内容等也进入到儿童文学的视野,给儿童文学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在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下,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和形态。从游戏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游戏精神的的文本呈现形态,探讨新媒介时代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儿童的思雏和心理特征得到证实。所以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作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泛进入教材,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培育着学生的精神,促进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精神营养——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儿童小说创作的鲜明的主体性。其具体表现是:自觉选择、投入文学向自身回归的时代潮流;勇于开拓儿童小说艺术营构的广阔途径;努力捕捉人物情绪心理流程的波澜;善于追逐幽默欢快的游戏精神和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有较强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要素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来看,游戏精神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在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创作中表现非常明显,并且在三者的相辅相成中,建构了一个个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吸引力的儿童文学世界,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0.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心理依据有文化原型的积淀、童年经验、创作思维等。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并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19名听障儿童与157名正常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听障儿童在合群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我意识偏低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偏高水平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对自身的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地低于正常儿童,而对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的意识,则明显地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3.
P.安莱特对残疾少儿与普通少儿的自我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该文介绍了P.安莱特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以期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察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大师巨擘们关于儿童的年龄限阈观,发现他们的论述大都是各执己见的。这种现象对中国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建设是不利的。为了确保在当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中关于接受对象描述始终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象标杆,当下学界不妨以模糊量化数据的方式建立一个关于儿童年龄限阈相对统一的权威的话语表述。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学习需要与城市儿童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教学进度、教材、语言风俗、学习资源、接受信息的偏好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地教材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存在差异,流动儿童语言差异较大、弥补方式各有不同;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学习资源获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认知形态、学习习惯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