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越来越多地在教育制度层面、课程设置层面以及教学方法层面面临严峻的困境,实践困境背后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悖论。公共立场的教育正是试图关注个人自由与集体权利、文化多元与核心文化价值以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当地城市学校,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农民工子女为学生主体的南京市宁工小学学生遍及八大文化区域,存在着价值观念、语言、习俗,以及教育启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针对城乡孩子、不同地域学生的区域文化差异与教育需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完善现行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化匹配,有利于实现不同地域儿童相互适应与双向融合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工程文化教育理念作为学校文化强校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于一体,致力于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优秀道德品格;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与此目标相契合,在工程文化教育中合理植入区域文化的精髓尤为必要,这既是学校工程文化教育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大背景的呼应,又是工程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实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即: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普世伦理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代观念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关系;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现实功用教育的关系.尤其应认识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某些伦理价值只是普世伦理的来源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教育来代替普世伦理教育;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当下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在陶育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是互补和相通的.当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应该服务并服从于培育现代化新人的大目标,应该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其中以新疆的跨文化环境最为典型和复杂.民族结构和地缘环境决定了新疆跨文化教育的区域特殊性,也赋予新疆外语人才多元化的跨文化结构.因此,必须明确新疆跨文化教育的特殊使命,构建对内涵盖中华各民族文化、对外涵盖周边国家文化的双向文化认知体系,强化培养各族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俗、文化与教育3个不同层面社会概念的有机融合。它们相互区分而又在一定范围内环环相扣。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学校教育,同时又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文化价值,对民族文明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价值贡献和重要意义。推动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易事,这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综合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术界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必要性以及有效举措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却相对薄弱。审视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以及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单向度模式,构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研究、多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人文环境、创新课内外教育活动载体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教育关注由于种族、社会阶层、宗教、性别等不同所引起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教育的影响。由于外延过大,影响了多元文化教育效果。通过审视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历程,可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主题为少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引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那些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中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能和民族教育划等号。在我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实现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社会文化资源和达成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育指平等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多元文化教师,拥有多元文化知识,对不同文化持积极态度,熟练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在我国现行教师教育中,可通过增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习机会等途径,使未来教师经过学习、发展以及参与三个阶段,具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成为多元文化教师。  相似文献   

11.
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但存在理念缺失、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高校应结合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教育理念,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多向交流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深刻影响一个既定区域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认知。加强"区情教育",消弭"文化壁垒"成为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开展高校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一项重要的使命。目前,内地高校尚未系统地将港澳台地区的区情教育纳入国情教育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情教育与国情教育不相融合、民众文化认知与心理接受不适应、经济交流合作与行为互信不匹配。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环境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区教育的发展,受到文化传统、区域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演变、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要切实加强社区教育文化环境建设,把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倡导公共精神。发挥制度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公共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的讨论,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回顾了美国教育的目的。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职业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应该重新强调其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纯然联系,凝练了民族地区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在主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行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相长的价值实现路径,即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加强校际协同,构建高校教育文化交流生态链;形成和完善教育培训与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着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苏联和俄罗斯时期的民族政策始终围绕着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而得以发展。在其推动下,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没有自主权的统一管理模式到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教育优势、回归民族语言教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文化资源产业化中政府规制严重缺失的现象,从差序格局分析政府规制介入区域文化资源的社会根源;从规范性的制度需求与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认识政府规制介入区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要性;从区域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如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可开发性等出发,探讨区域文化资源在公众、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整合;最后,提出在政府规制政策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下,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案来推进区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8.
红色资源在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区域红色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如大别山红色资源中的大别山精神、服从服务大局的革命优良传统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的方法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讲好"红色故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之一。讲好红色故事不仅靠讲、靠说,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如通过《红色历史文化通俗读本》阅读、红色讲堂、红色旅游、红色公祭、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交流等形式把包含正能量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0.
批判教育理论将教师教育界定为文化政治。认为教师教育机构是一种公共领域。教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转化性知识分子。教师教育课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形式,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应特别注意揭示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语言、文化、历史等内容。批判教育理论关注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属性,能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