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马炜 《文教资料》2009,(18):91-93
冯至早期叙事诗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他通过爱情悲剧的叙述达到了对荒诞的人生处境的揭示,以及对正常人性被压抑的痛苦挣扎过程的展示.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生存的关注,使他的叙事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诗歌 ,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后期的哲理诗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这来自他对诗艺的独特感受与追求 ,而其中意象捕捉与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意象的营构节制了抒情诗中情感的泛滥与避免了哲理诗中枯燥的说理。同时 ,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意象的营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冯至的诗歌创作及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早期的现代叙事诗创作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典范。笔者通过对冯至早期叙事诗所蕴涵的现代意识及其创新的文体形式这内外两个层面的分析,力图对其早期叙事诗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冯至的诗歌,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后期的哲理诗,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这来自他对诗艺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而其中意象捕捉与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意象的营构节制了抒情诗中情感的泛滥与避免了哲理诗中枯燥的说理。同时,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意象的营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史上,冯至的诗歌创作及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早期的现代叙事诗创作以及所形成的浪漫情调型叙事诗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形式的 成熟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典范,其作品在叙事结构及体形式或方面的创新,对叙事诗这种学类型的现代转型及确立,也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及可能。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以“化鸟”的方式结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是悲剧结局,却最终通过“化鸟”得以团圆;作为一首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其中也蕴涵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文章试图从大团圆角度、悲剧角度、民间角度,这三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冯至三首富有代表性的爱情叙事诗,从作品的哲理构成分析诗人早期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诗情与哲学思索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琰 《文教资料》2007,(24):99-100
冯至早期的三首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通过描写三个幻灭了的爱情故事,揭示出了人类永恒面对的"宿命式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0.
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其中往往纠缠着挥之不去的寂寞情怀和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回荡着反复缠绵的苦恼诉求以及历经挫折后却执着追求的悲剧精神;冯至诗作中那真挚浓郁的抒情,幽婉、蕴藉的诗风,彷徨、悲凉的人生体味等,在诸多方面与鲁迅的诗歌理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深沉的意蕴也深深引起鲁迅的心理悸动和情感共鸣。在形式上,冯至的诗音节和谐,旋律优美,对仗工整,不拘谨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鲁迅对诗歌文体特征的艺术要求。当然,鲁迅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冯至给予如此高的赞誉,还与他一以贯之的爱护青年、提携新锐那博大无私的爱分不开,也与他对创造社与新月社的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11.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用叙事诗的表现技巧,展现他对于人性的感伤。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宝库中古希腊悲剧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欧美文学领域,它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独特地悲剧,后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性和哲理的剖析,体现出了人性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文章通过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两方面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这为今后我们研究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做个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小脚》选取了“小脚”这一个极平常的对象来写沉重的家庭意识冲突,角度独特,极富寓意,以平常的形象描绘,“悟出不凡的道理甚至独特的哲理”,“发现人类存在的精神困境、问题”,即“小脚”这一封建之物,不能承受现代家庭结构意识的变异,两者的冲突必然酿造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正值最苦痛最富悲剧意识也是最革命最具艰难抉择的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拯救和思想启蒙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将理论的焦点凝结在悲剧的身上。在面临着自己的现代性悲剧困境的情形下,他们迅速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拍,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并在文学表达上寻找着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悲剧性体验和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冯至的诗歌创作及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早期的现代叙事诗创作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典范。其独特的贡献不仅在于表现了形式上"罕见的精练",内涵上深刻的"哲学和美学的综合",而且还在于他在诗中采用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象征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李锐是一个只愿写刻骨铭心故事的作家,他对生命、生存的刻骨体验是:悲凉。于是他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人生的悲情。他写到生者的悲凉,还有死者的悲凉。这些人无论是怀有梦想的知青,还是愚昧的农民都陷入这悲凉的人生中。他们的悲凉是由他们的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困境共同造成的。李锐以他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摹写了他们的困境,并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李锐自身的人生经历给予他了一种精神的困境,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艺术精神的熏陶,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山头上写作,相互交织作用导致了他的这种悲凉人生的感觉。面对这悲凉人生,李锐给希望于孩子,给希望以"逃离",逃离这黄土地,让孩子们去寻找希望。  相似文献   

18.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在二十年代早期创作的几首叙事诗经历了八十多年的淘洗,至今仍不失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典范。这几首诗打破了传统叙事诗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新的叙事诗规范。从情节到人物,从题材到语言,诗人对传统叙事诗作了全面而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尤其是在诗歌语言及形式上,诗人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与现代白话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冯至的诗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冯至诗歌的艺术特色:“孤独”的诗人情怀、“明心见性”的哲理沉思以及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诗人的深情与哲人的沉思、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皆完美地融合于他的诗歌中,使其诗歌具有恒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打工的九凤》是朱山坡写的一首关于诗人爱情的诗,但其中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还写了底层边缘人物与文化精英人物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这首诗和朱山坡的诸多小说在精神层面都相互指涉,通过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这种精神困境在诗人身上具体表现为诗人与现实愈发紧张的关系。诗歌回归人的内心,通过人心灵隐秘地与现实联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