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论述“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族问题提纲》、《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对民族自决权原则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民族自决权”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0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的“承认国内各民族的自决权”①中。当时之所以要提出民族自决权原则,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这是由俄国的以下一些具体特点决定的:“第一:俄国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但占全国人口总数57…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对这一思想不能全面具体、辩证地理解,结果不是望文生义就是断章取义.为了正确把握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基本点,全面展示这一理论对剖析当代西方民族国家民族矛盾、民族分裂的现实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的政治价值,我们必须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重要观点进行再发掘.这些观点包括:关于民族分离和民族融合的双重意向,关于民族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对"民族自决权"的决定作用,作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历史上,民族自决权推动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在当代,民族自决权被异化了,其中既有积极的异化又有消极的异化,包括对民族自决权主体、客体、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决问题是一个民族自决权的运用和实现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民族自决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列宁的民族理论的核心就是民族自决权,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思想概而言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各被压迫民族有摆脱压迫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民族自决权是按照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历史上,民族自决权曾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在当代,民族自决权被异化了,这种异化包括对民族自决权主体、客体、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异化,其中既有积极的异化又有消极的异化。因此,赋予民族自决以当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风涌而起,民族分离主义者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认为民族自决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然而,民族自决权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实施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之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民族自决权包括两大内容:对外的自决权,即:对于殖民地和遭受外来侵略的人民而言,有权利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或恢复独立的主权国家;对内的自决权,即:在独立之后,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自由谋求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自由地处置其天然财富与资源。但非闭门锁国。根据国际公约,一个主权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不享有民族自决权而只享有民族自治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民族自决权从政治原则到法律原则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民族自决权适用于非独立民族,即受殖民主义压迫和剥削的非自治领土、托管领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而非一切民族。民族自决权即包括政治自决,也包括经济自决,但没有包括分离权。在后殖民时代,捍卫经济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民族自决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反对殖民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殖民体系瓦解的今天,民族自决原则受到了一定限制,尤其对于对外自决权的行使,只限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我国台湾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妄图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以所谓“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实现其“台独”主张,其法理依据就源于民族自决权,但台湾根本不具备行使民族自决权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杨帆、植荣在《论民族自决权》(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民族自决权”是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与人民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与国家独立的一项权利。近几年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自决”却被一些人利用来反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自决权的施行是以压迫民族的殖民政策为对象的,它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