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消费时代,设计艺术多元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表现在不断变革中,消费是审美变革的原动力,审美内涵渐渐泛化与普及,审美意识表现为媚俗与个性化,审美形态出现了新的结合与交融,有必要进行认真梳理、理性引导,从而实现真正的设计审美.  相似文献   

2.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3.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为“语言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4.
权华 《红领巾》2004,(1):150-15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由物质性的追求转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物品,而是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审美的内涵.产品设计如何表现艺术性、高科技特征和人文色彩是设计师要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声乐艺术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支撑与热爱。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声乐作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艺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演唱过程中去,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多优质的、满足其实际需要的声乐作品。高校往往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以注重,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以使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使自身的审美艺术与审美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黄凯 《文教资料》2006,(7):91-92
传统装饰艺术崇尚自然、崇尚实用的美学价值观,反映了人、自然与环境装饰的和谐关系,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并在继承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健康化的设计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0,(33):96-97
在目前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审美信息交流的数量和速度.而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即它在解构着个体的审美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与审美生活。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审美观念的变异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 90年代审美观念的变异具体体现在审美趋向的时尚化、审美需求的泛化和审美意识的世俗化、审美活动的休闲化、审美认知的形象化诸多方面 ,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美学的审美阈限和创造方式发生了空前的扩张与位移 ,“审美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方式和大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直观形式。从变异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动机来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这种变异在审美价值的内存系统和效用上由于存在着结构性偏失而导致生存性障碍和成长性危机 ,克治这种时代症状的关键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当代审美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峰 《文教资料》2009,(19):94-95
随着艺术审美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技法"教育,而现代的艺术教育则要求我们重视"艺术思维"的训练,即重视"意蕴"的领悟.掌握好"意蕴领悟"的相关原则,并把他们应用于艺术教学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感悟与人文素养——透视影视文化中的德育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影视媒介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以无可阻挡之势征服了广大的青少年。它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激活并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潮流,标志着大众审美时代的到来。然而,充斥荧屏的影视文化资源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如不加仔细辨别,它们带给人们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从影视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探索优秀节目带给人的“心灵鸡汤”功能——形象青睐、个性推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感悟人生、行为效仿,为解决当下大学教育人文素质缺失的症结,必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审美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呈现出审美化从经济、文化到生活的一体化转变的面貌。具体表现在:⑴经济审美化⑵文化转向⑶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2.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后现代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近年来在学界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如何定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对它进行反思,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寻找到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来维护和保证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闲"书,大观园里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红楼梦》反映了红楼人物对休闲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展现了他们在休闲实践中的创造性、自由性、健康的游戏心态和高度审美鉴赏能力。对红楼人物进行休闲美学的分析,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更对当今的国民休闲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机械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特点,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美学界也出现了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但是,如何建设一个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定论。通过对庄子、席勒、海德格尔美学的再次解读,或许我们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那就是投入式的观照,行为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是这一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对他们的理论作进一步梳理,以期对我国关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1):60-65,93
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形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在这种背景下审美对象更多地表现为影像与符号,形成了审美泛化的现象,导致了普遍性的审美失落,从而使人们的心灵无处安顿。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积极地以形式为基础进行多种方式的审美建构,可以在观看消费文化中的符号影像时保持一种无利害性的态度,可以通过理解现代艺术以对消费文化的图谋保持警惕,可以通过亲近自然来抵抗消费文化对我们感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9.
艺术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性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来源,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且以感知觉活动为心理基础,具有现实性的根基。但其旨归在于人类生存意义的丰富和诗化,是洋溢着精神蕴藉的审美体验,超越性才是其本质属性。想象是使艺术感受具有审美超越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