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最近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 ,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员令。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的基础。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是教育事业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 ,师范教育推进信息化、现代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保障。  一、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建设教育强省的基础 ,是建设教育强省的保障 ,又是教育强省的重要标志。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为我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资讯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专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教育信息化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转型记者:您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样的形势?王延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涉及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备设施、应用系统、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科研和保障机制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发展。佛山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协调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效益。  相似文献   

4.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文章以加拿大为例,分别从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机构、项目、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加拿大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期为我国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1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明确了在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八年来,宣武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在宣武区区委、区政府、宣武区政府信息办、宣武区区教工委、教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以“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现就“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本研究运用绩效技术的理念与方法,系统阐述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技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以期为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决策咨询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以打造教育信息化发展强县为总目标,以全县教育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结合全县教育发展实际,特制订2013年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和服务临沭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依托全县"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重点,以改革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坚持以用促建、以需求促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实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建设中,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云计算是现阶段加快信息化建设,合理利用并整合资源的有效技术。本文首先阐述了云计算的概念模型、原理和特点,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模式。文章结果表明,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未来又描绘了教育发展的图景,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为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追求。在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31本高水平教育学期刊负责人和学者们出席“与主编面对面”沙龙,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研究问题。基于这次会议记录和教育类核心期刊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热点,编辑部甄选和归纳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十个重点问题:国际前沿发展研究、面向2035年教育信息化研究、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技术、课程建设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智能教育评价、教育决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交叉视域下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问题总体上以国内外的政策为导向,以关键性问题为线索,突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聚焦未来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在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和突破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走教育信息化之路成为西藏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而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文章针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加强西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落实;有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为西藏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结合西藏教育特殊性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满足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组成部分,文章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针对教育信息化问题,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按照年代顺序梳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并构建成年表,对于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教育信息化的经验教训以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未来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政策法规年表可以看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缩影。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历程和政策法规的特点,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年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起步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涉及的领域、召开的会议、成立的组织、启动的项目等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相互包含、层层递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在今后的制定过程中应更加关注文化因素、绩效评估和上下联动。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教师教育信息化内涵人手,通过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师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培养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它对推动高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使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影响殊深。高校应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和资讯素质的培养,推动教育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投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投资不足、经费分配不合理、投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增加经费投入,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经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利用效率,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技术视角下的教育范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21世纪全球化以及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范式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教育的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是教育范式变革的出发点,只有以此"四重化"教育范式指导下的教育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也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技术是教育范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为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学习环境的全面融合、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多元化的教与学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