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年我有机会参加高考语文试卷的阅卷工作,那些青年学生谈思想、谈学习、谈人生的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每次都给我以激励、启发和思索。去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树木·森林·气候》还有一段附言:一棵树木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这里说的是一  相似文献   

2.
本届高考作文试题,不仅在教育界引起一定反响,而且在社会上也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谈×××”.我认为这个题目出得好.首先,它综合考察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七十余字的短文后,理解其中谈到的三个事物之间涉及到的两种关系,悟出这种自然现象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短文中写到了树木和森林,两者之间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同时还写到了森林和气候,两者之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  相似文献   

3.
树木·森林·气候——谈如何实现我国足球的腾飞日前,举世瞩目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结束,阿根廷队荣获冠军,上到总统下至平民百姓举国欢庆。与此同时,中国足球队却连决赛圈也未进入,坐在家中看人家踢,爱好足球的人们一片叹息.人们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足球的腾飞?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森林·气候》等题目,就包含着先与后、忧与乐、毁与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充满了辩证法的哲学色彩。90年的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高招、中招作文试题发展趋势作文是高招、中招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年的高、中招作文试题格外引人注目。纵观近几年高、中招作文命题,总的发展趋势为:(一)二题并举。全国现在每年有三份高招试卷(全国卷、上海卷、广东卷),中招试卷每省、市、自治区至少一份,全国就有几十份,从1986年以来,高招除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1989年全  相似文献   

6.
纵观十几年的高考作文,谁都会感到比喻性作文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读后感,1983年漫画《掘井》,1986年的命题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的材料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3年续写“夏日夜晚”父子三人对话,  相似文献   

7.
一、辨析本体。类比性议论文进行类比的两种事物一曰本体,一曰类比体。所谓本体就是题目中打比方的事物。辨析本体就是辨清题目中打比方事物的种类、各种类型的属性(以下简称“属性”)以及各类事物(包括“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简称“相互关系”)。如: 《树木·森林·气候》这一题目中打比方的事物的种类是三种:树木、森林、气候。其属性有三:树木是少量的树组成的,森林是由许多树木组合而成的,气候是指温度和湿度等。相互关系为:许多树木组成森林,只有树木长得好,森林才能茂盛,森林茂密,就形成好的气候,即具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反过来说,有了好的气候,就会使树木长得好,森林茂密。用同类方法可分析《花儿  相似文献   

8.
在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会要求写一些感悟类文章。如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它提示考生“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直接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写。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回声”的启示》为题作文。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这些作  相似文献   

9.
树木与森林     
一个外国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问题就是通过树木见到森林。”所谓“树木”,指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点,所谓“森林”,指的是学生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中,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探索到的更宽的知识面。这点和面,即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记得《论语·公冶长》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起来,哪个更强一些?”子贡回答:“我呀,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种道理就能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往往涉及哲学观点,如果能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往往会高屋建领、一失中的。下列哲学观点通俗易懂,属于基本知识,要求必须掌握。一、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1986年的高考作文就需要用这一观点去分析和立意。题目是“树木·森林·气候”,具体材料是:“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  相似文献   

11.
一、分析关键词语。在文章的命题或所提供的材料中,往往有些关键词语,即“题眼”。必须牢牢抓住,深入进行分析,找出主要观点。如《祸患积于忽微》,这个标题的题眼便是一个“积”字。由此可推知,其主要观点便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二、体会内在意境。对寓意深邃的命题,我们必须在认真阅读、反复揣摩中去体味其内在意境,找出主要观点。如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相似文献   

12.
赵春梅 《天中学刊》2000,15(6):106-106
我国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早在 70年代末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就正式列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作文考试内容如 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的“化工厂污染问题”、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 ,无不以环境为题材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 2 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总标题“学会关心——— 2 1世纪的教育” ,更是将培养中小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别人、关心家庭、关心人类、关心地球作为 2 1世纪教育的重点 ;1998年的长江巨灾的突然降临 ,则又一次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环境教育 ,刻不…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创览一下近几年的各级各类作文考试及一艇训练作文试题,便不难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材料作文,而其中又以寄寓性文题为最常见,也较为难写。所谓寄寓性文题,即在所供材料中蕴含某种道理,富有一定启发性,哲理性的文题。比如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所供材料为“树木·森林·气候”,其中就包含有量变导致质变的道理以及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进而形象地揭示出“个人·集体·事业”的关系:个人的作用虽有限,但无数个体汇聚起来组成坚强有力的“阵”的集体,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可见,任何个人的作用在事业的潮流中虽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命题的“三性”及对策□兰州市六中张世裕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  相似文献   

15.
联想题是一种考查考生扩散性思维的题型。它可写面广,可考性大。历年高考作文有不少可纳入“联想题”:1990年的《“花与刺”的联想》,远推之,1962年《说不怕鬼》即《“不怕鬼”的联想》,1964年《“干菜”的联想》,1980年《画蛋的联想》,1981年《种树的联想》,1983年《挖井找水的联想》,1986年其实也是《树木·森林·气候的联想》,1989年广东作文《马车与火车赛跑的联想》等。我们可以看出,联想题就是以一物、一事、一现象(或不仅“一”)作为话题,联想社会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阐明一个道理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命题《我在战斗的这一年》。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陈伊林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根据一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写一段关于画的说明文字并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1984年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知道,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有些树木会制造大气污染,甚至会毒害处于下风向的林木,是森林中名副其实的“杀手”。这·现象是怎样发现  相似文献   

18.
帆 乌鸦小黑正在公司苦心钻研《点子怪谈》,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菱合令蛋 你能帮我们吗·,旅来.小蜗牛贝贝.加森林运动会,他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扭……森林运动会开始了;●●邑争.I、一1)目:一L卜I.0¨··-.·..¨...-..........·....¨····..·-...¨¨..·..··-.--..。。-.‘。¨。¨‘..--.。-.-...i 名人名言:秕谷怕风,是因为自身太轻。 李继安‘风》●●●●●●●●●●●●●●●●●●●●●●●●●●●●●●●●●●●●●●●●●●●●●●●●●●●●●OOOOOOOOOOooQ000000000000000●●●●●●等等,我还…  相似文献   

1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上两大潮流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我国也兴起了举世瞩目的改革之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提出被喻体,开篇即与众不同。)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个别的改革者、大批的改革者和整个改革的胜利不正类似于树木、森林与气候的关系吗?(用反诘的方式使被喻体与喻体发生了有机的联系。)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同样的道理,个别的人才,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