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利经济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威廉·配第,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标志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后,勒纳(A.P.lerner)等人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改和发展,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和补偿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进一步发展了福利经济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中心以取代幸福的效用观和所谓的“能力方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主要探讨了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形成、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等内容。在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演变中,阿马蒂亚.木因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使福利经济学获得新的发展。通过分析,作认为,现代社会福利是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其实施与政府行为联系在一起,福利经济学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从而为福利经济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自由,这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最广泛意义的指导原则。立足于自由是人类存在的属性这个思想基础上,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超越了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扩大了评价人类行为的信息基础,主张自由的实现是对人的可行能力的保障,从而解决了阿罗不可能定理产生的福利经济学的难题,使社会选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哥本哈根学派是批判的安全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它针对80年代以来安全议程的扩大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新的安全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认为: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具有特殊的修辞逻辑"和主体间"特性,但安全只是一个有限的目标,非安全化才是更高的目标;该派把部门"作为研究不同类型威胁与不同方面安全的透镜,划分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环境五大安全部门";它还通过安全复合体"理论揭示了地区动因对地区安全结构模式的作用。该派吸收综合了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平研究等多种理论方法,其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欧洲特色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是信仰的二级张力结构理论,即根据信仰之终极性的超越"的本质,确立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原发点"到一般超越目标"的超越,二级张力结构是从一般超越目标"到终极超越目标"的超越;提出了重建信仰的经济、人、文化的三大基本维度,即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超越、从市场经济向后市场经济超越,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超越、从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超越,从神圣文化向现代性文化超越、从现代性文化向共产主义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出发介绍了社会选择理论中关于选择问题的几种认识: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及其社会学、经济学意义;森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挑战的回应和最近的艾利亚斯不可能性定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主要包括以非生产性劳动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新小资产阶级"论,以是否具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不同的特有的劳动条件作为分析标准的新工人阶级"论,以人们在生产中是否具有双重职能作为分析标准的新中间阶级"论、专业—管理阶级"论;这些理论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西方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又反映了西方理论界阶级分析标准的新变化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论后殖民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西方理论从近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演变和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流派———多元文化理论、第三世界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研究的互动中考察了后殖民理论的源流,认为后殖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逻辑相连的三点,即揭示学"后面的主义"实质、指出知识"后面的权力"性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结合后殖民理论的讨论史讨论后殖民理论自身逻辑必然要引发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西方思想的二重性、什么是非西方文化的真实"、怎样定义非西方文化的自我、它者话语还是自我话语  相似文献   

9.
心理福利研究是随着物质明发展而产生的自觉意识,是对经济福利反思的结果。分别从幸福论、价值相对主义、理性与非理性、心理幸福、生活质量、福利经济学以及福利的测度等不同学科研究的角度考察与心理福利的相关研究。据此可以认为,心理及福利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对心理福利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自身福利的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从而为心理学界在物质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关怀正常人的幸福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经济学向来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其合理内核也长期被漠然置之。本文就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内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若干主张及其相似,提出了福利经济学可以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福利经济学中非福利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利主义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只要判断社会成员效用水平的高低即可。长期以来,福利经济学一直坚持福利主义的观点,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经济学兴起了非福利主义的研究浪潮。福利主义被非福利主义取代的原因有四: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帕累托标准的缺陷、理论上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实践中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重新思考。非福利主义的研究包括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质疑,对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生活水平等问题所作的进一步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来,格尔兹的文化观有可能忽略文化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可能导致对非西方文化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格尔兹充分肯定了边缘意义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年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解放思想———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是三个主动轮;1984~1991年是改革从外围深化到体制的阶段,体制改革———乡镇企业———文化建设与政治改革"是三大动力源;1992~1998年是改革开放进入体制转轨、体制创新的关键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开放———经济起飞"成了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潮头。以此为主要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大体相应的三个阶段:基本思想初步奠基阶段———基本框架大体成型阶段———科学体系走向成熟阶段,其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上。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体制创新上的三大转变:在体制目标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运行机制上,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独立自主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保险可以保障贫困农民的最低收入水平,并且增强农户信用水平,使其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农村金融资源,扩大生产摆脱贫困。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具有扶贫的福利溢出效应。通过分析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方程,得出农业保险对于多种收入来源具有福利溢出效应,同时还对农户的健康福利有着溢出效应。通过VAR模型实证,验证了这一点。基于此,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的扶贫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迫在眉睫。针对目前我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不足,提出教育福利是弱势群体脱贫的根本途径。主要从保障弱者平等受教育权、消除身份歧视,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遏制贫困传递,以及关注弱势学生、改善综合能力不足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福利如何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迫在眉睫。针对目前我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不足。提出教育福利是弱势群体脱贫的根本途径。主要从保障弱者平等受教育权、消除身份歧视,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遏制贫困传递,以及关注弱势学生、改善综合能力不足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福利如何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贵州省农民工输出重点地区——毕节试验区120名在校初中留守儿童的实地问卷调查,利用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理论,运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对留守儿童的福利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其父母外出务工后,经济方面得到的福利有所增加,但社会精神福利水平过低,从而使得总福利效用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留守儿童的总体福利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26:国民革命中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风云变幻的1926年为陈独秀提供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良机,然而,其政治实践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实的重围;在与国民党是否继续实行党内合作"的问题上,他受制于共产国际,在留退之间寻求折中方案,既想与其合作又不希望为其左右;在倒蒋"还是扶蒋"的抉择上,他优柔寡断,痛失良机;在发展民众运动和与国民党保持联合的关系上,他主张防右反左,结果左右失措,理论与实践同时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19.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体现了对人类需求以及社会分配的关注,但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却逐渐撇开了对劳动价值的探究,并以边际主义的功能分析最终取代了价值理论的因果分析。问题是,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边际分析根本上无法解释社会经济的周期性变动问题,为此,霍布森重新考察了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等问题,并进而考察了产生经济周期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霍布森否弃了社会利益和谐一致的观点,而是提出了主要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霍布森关注劳动者的消费福利问题的思想为以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20.
福利国家改革过程中,阶级冲突和二次分配之间构成了一对悖论。本文试图从福利国家分配系统切入,通过探讨福利国家改革中不平等和二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这对悖论背后的机理提供一种解释。经研究我们发现,福利国家生产系统的市场属性、权力资源对比和市场经济制度差异,均对福利国家的不平等和二次分配程度的差别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平等和二次分配问题的探析,对我们运用何种方式处理社会贫富悬殊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