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周早期诗教活动是诗在这一时期被使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从贵族到平民阶层都普遍地接受了诗乐教育,掌握了大量诗歌,同时也接受了比附、隐喻、引导、启发等用诗的方法,为在各种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比兴用诗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诗教中也已贯穿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赋诗言志中的用诗与道德意义联系起来,在赋诗内容上也产生了影响。由此观之,西周早期诗教活动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小山 《语文知识》2012,(2):127-129
《〈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3.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记载了丰富的用诗行为,其中赋诗行为最具有独特性。赋诗作为一种公共交往的话语系统,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渊源,其强烈的对话性期待着赋诗者与听诗者双方严肃的投入,以共同完成对话预期目标。赋诗行为既展现了一种俯仰揖让的悠然风度,同时也包藏着刀光剑影的危险,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意义。赋诗行为还暗含着某种神秘的意味,这使其成为时人预测未来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7.
子大叔赋《褰裳》诗的寓意,历来学者由于对诗本义、春秋时期赋诗方式及赋诗背景的不同理解而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子大叔赋诗寓意正是《毛诗序》之义,为思大国之正己;有的认为子大叔赋诗暗示威胁;还有学者认为子大叔赋诗是表达怨言。如果从赋诗当时晋、郑两国实力、赋诗人物之间的关系及赋诗的效果诸方面分析,《褰裳》诗的本义即"思大国正己"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了。当时无论是朝会宴享,还是说事论理,人们都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成  相似文献   

9.
预叙的基本特征是时间上的前置,其最早形态是一些占卜艺术。吉凶未至,先有了或吉或凶的预兆。预叙作为一种打破时序的叙事模式具有叙事美学特征。本文着重分析《左传》中的五种预叙形态:一是自然现象发生后的预见性叙述;二是对人感官及精神面貌的预见性叙述;三是从各种经验教训中进行的预见性叙述;四是"赋诗言志"的诗体现的预见性叙述;五是对占筮与梦的预见性叙述。  相似文献   

10.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通过"引譬连类"、"托事于物"而"感发意志"甚至证事证理,这就是"诗可以兴",无非借人之酒杯浇我之块垒;而汉儒的解经活动及给"兴"的定义正渊源于《诗》"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那么典故亦可"兴",不论语典还是事典,只要进入文本,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无法回避"兴"思维的浸染;典故作为历史的记忆,一旦在后人的追述中显现,其所负载的内涵必以其深厚的底蕴生发出更多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经提倡者认为读经具有文化传承、开发潜能、道德提高的功能。反对者针锋相对地认为读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读经尽管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当代对幼儿读经态度的改变取决于其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阅读文化经典更需要创意性的早期阅读。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读、诵、吟、唱是我国古代学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目前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文情、轻声情现象,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等要求相去甚远。只有重构声情教学新模式,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通过读、诵、吟、唱等声情的诠释,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诗氛围中声情并茂地感受、体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论述“叶音”是古人为求得古诗文诵读时韵脚协谐而人为地任意改变字音的一种方法,过去古音学家对此早就作过深刻地批判。指出当前仍有一些汉语读本在使用“叶音”法作音注,是在承袭古人的错误,如果按照“叶音”诵读古诗文,容易造成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混乱,建议废止这种违反语音发展规律的音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在继承小学语文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背诵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提问讨论、自我评价等“六个一”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素质,实现了知识向素质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背诵是传统的古文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它对开启人的认识能力,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当今古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着课时被削减的困境,为弥补课时量的不足,近年来我们采用了课外背诵古诗文的做法,它对教学既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赵翼具有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身份,有意识地以诗记史。他曾任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同考官,将见闻感受写成《分校杂咏》组诗,涉及清代会试的各个程序、各色人等、各种器物,生动细致地记述了考官在贡院中工作与生活的诸多细节,有助于从考官视角体验科举流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多诵读—找诗眼—品诗情—明典故—悟诗境"的方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历来推崇即景即情之作,南宋词人姜夔深悟吟诗填词这诸种情状,但其过重辞句的流弊历来是词坛上一个常盛不衰的评点话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维的"隔雾看花"说。但如何看待姜词"隔"与"不隔"一直是词评史中的焦点,并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的一个重心。本文试图通过多元解读,探询王国维对姜词一些不能明确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批评的学理价值,并归纳姜夔词作"气体雅健"的特点,以及他讲究脱俗妙悟,讲究重文轻质的词人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