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今天的教师已经深深地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的巨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今天的教师已经深深地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的巨大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使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课程系统,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一、网络课程的教学构成信息技术高中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化教学已成为过去,网络教学模式开始兴起。同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利用电脑学习各方面知识的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便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在新课改环境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应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6.
曾利强 《学周刊C版》2010,(9):103-103
在网络化进程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立足社会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要。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以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技能,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是指教师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精彩纷呈的信息时代,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就要加快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一种新思路、新观念的有信息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怎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小学信息技术课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新知识,使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为主的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一、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  相似文献   

10.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可以预见,现代信息技术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学校教学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工具,这无疑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理解与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数学应用题教学,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所技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组织途径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触良多,下面是个人在教学探索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学中要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该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一些难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大多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娱乐,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喜欢利用电脑来游戏、聊天。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紧跟时代潮流技术的关键课程,可在助力学生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现代网络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科素养.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创新项目式课程环境,可为学生搭建宜发展的学习环境,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技术学科系统化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体验,以哺育学生成长,继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真实目的.由此,为实现这一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育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创新项目教学法为基点,探究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分析项目教学法具体的搭建措施,并就分析结果反思当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越发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课已经被列为中小学的重要基础课。同时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网页的制作与发布”是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网络基础及其运用”模块的进一步延伸。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FrontPage或word办公软件建立网页、申请和发布个人主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如何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在提升学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这些都成为网页制作课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三位教师在教学网页制作课的实践和心得,希望能够有助于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根据学校的以100M带宽接入因特网的硬件条件,直接将计算机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构想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即编制了一个教学支持网站作为教学平台,形成虚拟校园教育社区,体现了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正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素养进行分析,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种有效手段,指出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网络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内容。因此对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是普及信息技术教...  相似文献   

20.
郑炜 《学语文》2003,(1):20-20,16
一、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成为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