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助读     
〔原文〕赵奢①者,赵之田部吏②也。收租税而平原君③家不肯出租④。奢以法治⑤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⑥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⑦曰:“君于⑧赵为⑨贵公子⑩,今纵紒紜矠君家而不奉公紒紝矠则法削紒紞矠,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紒紟矠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紒紡矠有此富乎﹖以君之贵紒紣矠,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紒紤矠,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紒紥矠,而君为贵戚紒紦矠,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紓紛矠,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紓紜矠,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紓紝矠实紓紞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赵奢:战国时…  相似文献   

3.
奉公守法     
原作 :奉公如法。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者 ,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奢以法治之 ,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 ,将杀奢。奢因说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 ,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法削则国弱 ,国弱则诸侯加兵 ,诸侯加兵 ,是无赵也 ,君安将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上下平则国强 ,国强则赵固 ,而君为贵戚 ,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 ,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 ,国赋大平 ,民富而府库实。”奉公守法意为奉行公事 ,遵守法令。奉公守法  相似文献   

4.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将叫赵奢,他屡建奇功而位列上卿。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他带人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地位很高,名声、势力很大。他的管家常狐假虎威,抗拒缴纳租税。赵  相似文献   

5.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6.
拔山扛鼎(《项羽本纪》)暴戾恣睢(《伯夷列传》)抱薪救火(《魏世家》)杯盘狼藉(《滑稽列传》)背水一战(《淮阴侯列传》)不得要领(《大宛列传》)不寒而栗(《酷吏列传》)不识大体(《平原君虞卿列传》)不约而同(《平津侯主父列传》)不足挂齿(《刘敬叔孙通列传》)陈陈相因(《平准书》)  相似文献   

7.
《管子》消费思想可称之为轻重消费论。主张消费者选择消费模式应视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而定,应俭则俭,应奢则奢。统治者应该做好消费引导,以此促进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使消费有助于国家政治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深情缠绵,豪奢享受,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而不是典礼的;是音乐与舞蹈的,而不是文学的因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9.
《梧桐雨》、《汉宫秋》实为中国古典历史兴亡剧的开山之祖,其"舞台四骂"总结了历史兴亡的普遍规律,是我们民族一份厚实的总结书,也是留给后人一个沉重的警钟,昭示了深刻的历史警示意义: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厦倾覆梁先折。这种"舞台四骂"的艺术传统多为后世历史兴亡剧所遵循。  相似文献   

10.
【原文】边将杀平民报功,不必言矣,更有一弊,时有降虏,至健,而审译无他者,留为家丁,束以帽服。其老弱言语可疑者,另置一处,高墙垣,严扃之,食以虏法,不改椎结。俟有失事,取斩之,或三五,或十余颗,报上,验之,真虏首也。因而免罪,且加赏。人皆不疑。盖一参将曾守边者,为余言如此。此最可恨,惜无有发之  相似文献   

11.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12.
曹方林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19-21,26
《三国志》对甄后之死记载极为简略,且讳言死因。从裴松之注得知,甄后为一代佳人,仁孝娴淑,且生有明帝,更无赐死之由。可事实上被杀,且死后遭受羞辱,被视为畜牲。裴注又载,甄后生前,其丈夫文帝及儿女东征孙权,甄后养病在邺,曹植留守邺城的近一年中,甄后“颜色更丰盈”、“颜色更盛”,曾引起下人怀疑。又从甄诗《塘上行》及曹植和诗《蒲生行浮萍篇》看,甄曹之间必有隐情,一旦暴露,甄后被杀,势在必然。曹植借洛神抒写幽情,也在情理之中。以此而论,李善注所引的《记》并非无据,《记》中有不合史实的地方,当是好事者展转传抄所加。  相似文献   

13.
9、10月《山花》、《作家》的小说好看者居多,读时只觉乱花过眼却鲜有夺目的亮色。有先锋追求的作家学会讲故事固然不坏,如果只满足于讲故事则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重要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折射出东方道家思想色彩,其表现之一即是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中国庄子思想的人生观颇有相契合之处。《瓦尔登湖》与《庄子》所体现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契合点:崇简抑奢、返璞归真;辨明本末、不为物役;独立自由、精神超越。这种契合体现了梭罗与庄子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15.
徐刚 《现代语文》2007,(8):3-13
采自齐国诗歌的《齐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齐国的独特地域文化:反映了齐文化所具有的滨海文化特色,反映了齐国作为东夷故地所具有的独特习俗文化,反映了当时齐地尚奢的风俗,对于我们研究古齐国的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训诂中,“杀”、“戮”往往可以互训,但以《左传》为文献依据,分析“戮”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发现戮”在上古的含义并不同于“杀”,它重在责罚以示众。  相似文献   

17.
王华  王燕丽 《河南教育》2009,(11):46-46
开篇先作解题:平原君,指陈平原先生。习惯这样称呼,除去“君”的尊称之外,也有点对“卿相之侠”的联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代赵国惠文王的弟弟,靠“招天下贤士”而“显名诸侯”。这是见之于《史记·游侠列传》的记载的。题跋,这里只是借用,  相似文献   

18.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豰,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  相似文献   

19.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郑文公之子子臧因"好聚鹬冠"而得罪郑文公,进而被其父杀害的历史事件。"好聚鹬冠"为何会导致子臧被杀,自刘向、郑玄以来的传统礼制说认为:"鹬冠"是不合礼制之服,故子臧是因违背礼制而被杀。至唐颜师古始有不同观点。颜氏将"好聚鹬冠"解释为"与知天文者游聚,有所图议",从而将子臧被杀的原因定为谋逆。对"好聚鹬冠"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双方对子臧被杀事件的不同历史解读。虽然双方观点不同,但却都承认或者说默认了《左传》历史叙事的合理性,即"好聚鹬冠"是子臧被杀的原因所在。通过对《左传》中相关历史叙事的分析,可以看到《左传》的历史叙事是分析与叙事的结合,并具有鲜明的"尚礼"的特点。子臧因服饰不合礼制而被杀,应当被看作是《左传》作者研究历史的成果,而非客观历史本身。结合当时郑文公对群公子杀、逐的大背景来看,子臧被杀的真正原因当是父子相残的政治斗争,"好聚鹬冠"只是郑文公杀子臧的借口而已。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一部带有粗豪、阳刚之气的男人书,又由于故事素材及题材演变的复杂,梁山人物在仗义复仇的同时,也伴随着“嗜杀”,但它并没有影响读者对水浒英雄的喜爱。这就在于作者从艺术构思、叙事技巧以及世俗认可的伦理观念等方面对“嗜杀”予以了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