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热点材料】1.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学教育的经验以及"法律基础"教育对象的需求,"法律基础"教学目的应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从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环节设计"法律基础"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以使"法律基础"教学明确导向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即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的灵魂,它不但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而且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源于市场需要,无论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还是维护社会需要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权威性。在我国,强调法律至上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要确立和实现法律至上,必须完善法律权威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以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热点综述】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5.
施米特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公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以解释魏玛宪法第48条的总统紧急权条款而广为人知。基于魏玛宪法第48条内容及其实践的分析,他断言,应对与处置威胁国家存亡的例外状态必须授予处置危机者以绝对的、不受任何规范约束与限制的紧急权即主权;自由民主政制不可能在动用紧急权与维护法治之间保持一致。"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中动用紧急权而导致侵犯人权与破坏法治的后果被批评为弥漫着施米特"幽灵"而激发了许多学者对紧急权问题的争论。在批评其它理论模式和挖掘洛克特权理论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格罗斯提出了法外模式试图对施米特的挑战作出回应,但其努力最终陷入困境。完全消除紧急权与法治之间的张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施米特的指责过于苛刻,格罗斯的回应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张晨东  卞玺 《教师》2012,(26):68-68
目前,"海峡西岸"(以下简称"海西")概念被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随着建设海西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启动并全面推进,这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中国台湾海峡的经济区,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效应。建设海西经济区,有利于整个福建经济的优势发展,有利于提升福建在东南沿海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9.
法治社会的建立不是一个纯法律过程,而是包括经济、政治、化建设在内的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首先,经济方面,法治社会要求建立产权明晰、切实保障财产所有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政治方面,法治社会要求推行宪政民主,确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同时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后,化方面,法治社会要求培育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形成法治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福建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闽籍华侨的主要侨居地。孙中山将该地区作为开拓与发展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本文以孙中山与闽籍华侨领袖林文庆、黄乃裳、陈楚楠、吴世荣等人建立的革命关系 ,论述闽籍华侨在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发展革命力量等方面 ,对辛亥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涉台婚姻配偶是指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结婚,并定居台湾生活的的大陆配偶。配偶身份利益主要包括夫妻同居生活权利义务、相互忠实权利义务、共同哺育子女权利义务,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等。分析涉台婚姻大陆配偶身份利益受侵害原因,认为在现有的法律政策下,福建省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开展闽台婚姻法律实务合作,签订司法协助协议,保障涉台婚姻大陆配偶身份权益,维护两岸婚姻家庭稳定与幸福。  相似文献   

13.
《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是福建名士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碑文包含了中唐福建社会变迁的史实,是研究中唐以降福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碑文的考析,揭示了在中唐变革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林氏一家与江南文化圈的关系,以及以林蕴、林藻、欧阳詹为代表的闽中士子群能够率先走出福建,融入主流文化的原因。通过碑文与相关文献的比读,进一步揭示科举考试刺激下唐代福建文化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于闽籍学者林义光及其著作《文源》的研究非常薄弱.文章的作者对林义光的生平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发掘,对前人研究的不确之处做出修正、补充,并对《文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刑法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通过对人权属性,保障人权的含义和刑法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探讨,将刑法保障人权的对象界定于无辜的一般人和犯罪人,并得出刑法保障人权不仅是应然的向往,还是实然的需要的结论,进而探讨了连接刑法和保障人权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有关明朝状元林震的生平资料,过去所知甚少。最近从福建省南靖县船场镇星光村鼎寮社林春荣先生保存的《泰昌堂西河弘仕祖派族谱》中,发现了《林震墓志铭》和《行状》。林震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七月一日,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月十一日,1439年致仕。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校的创办人之一,以林纾的文化遗产设置校本课程“走进林纾”,是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是福建省首门以校史资源为基础开设的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林纾的文化研究,在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培养、教材建设以及以教学促进科研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这对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开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开展了高职院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较高、期待更多参与,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基于调查分析,笔者从转变认识、转变主体、转变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