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青年群体在对偶像崇拜中形成固有圈层并衍生出的一种青年亚文化,是当今流行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青年群体的追星行为从零散化往组织化发展,经历了"追星族""粉丝文化""饭圈"形成、"粉丝经济"四个阶段,是时代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偶像崇拜方式和媒介的变化.粉丝经济的形成,是以商业资本运作为主导,通过网络技术赋能,实现粉丝与偶像的良性互动,吸引青年群体自发参与.随着偶像、明星的影响力扩大,也凸显其存在的瑕疵与不足,并衍生如拜金主义、过度消费、盲目崇拜等不良价值观念,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需要从价值观、消费观、是非观三方面加强,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引导青年亚文化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也是大众文化中最个性鲜明、活力十足的,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文章立足现实,在探讨粉丝文化盛行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年群体在网络追星过程中受群体非理性、偶像魅粉行为以及资本逻辑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一种新形式的极端言论失范,即偶像式生殖崇拜。随着粉丝群体交互影响,这一现象由网络社区扩散至青年群体现实生活中,传播并影响着更多受众。因此,文章从关系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形成群体内部理性、规范偶像行为、明确“把关人”角色以及引导“饭圈”亚文化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进而改变极端言论失范现象,规范群体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化消费与价值观密不可分。校园文化消费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文化消费活动之一,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加强校园文化精品建设、规范校园文化消费环境、更新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等入手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6):32-36
粉丝基于对偶像的热爱产生消费意愿,由此带来的系列购买行为不断得到扩散和延伸,并形成一种新兴经济趋势——粉丝经济。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不再是文娱产业衍生的小规模经济,而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国内偶像市场中的粉丝经济在创造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发展模式也正在逐渐发生转变。粉丝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应对消极方面进行引导和管控,以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追星时代,大学生粉丝将会面临多样的语言、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是青年易于迷失在多元文化浪潮中,价值观取向呈多样化走势。对大学生追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必须综合其网络粉丝的群体特点来开辟新方式。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经历"个体接受"、"群体认同"以及"自觉实践"这三个环节,所以可以从"社会实践"、"群体认同"、"以人为本"这三方面开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互联网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社会对电子竞技态度的转变,电子竞技正从小众娱乐方式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指出了电子竞技文化对高校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手段,开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思路具有积极影响,但对长期沉迷于电子竞技游戏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电子竞技文化、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大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电子竞技文化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星的产物,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偶像崇拜的内涵着手,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形成过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从加强价值观教育、注重偶像移情教育及通过各种活动消除偶像崇拜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在为娱乐行业带来狂欢时,各种网络文化也随之出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表现出深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快适伦理消费主义、撕黑无休的抵牾冲突的社会症候现实样态.资本为追逐流量数据,从价值标准、情感耦合、技术折射方面干预“饭圈文化”.因此,网络治理需要调控与遏制资本逐利邪魅之风,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助力粉丝从偶像大使转向公益大使,健康榜样示范与多元偶像矩阵要实现“饭圈文化”归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偶像"崇拜的历史.孔子作为"偶像"崇拜最顶级的人格化身,对其思想的认知异化致使中国文化发展史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偶像"崇拜个体,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偶像"崇拜的文化现象.晚清文化嬗变的基本趋势是打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形成儒学与诸子学、中学与西学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动摇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偶像"的至尊地位;晚清文化嬗变的特质是坚持民族主义的文化精神,强化了中学在近代文化学术建构中的价值地位,导致新一轮"偶像"崇拜现象的复现.文化嬗变与"偶像"崇拜的矛盾现象是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引人反思的魅惑所在.  相似文献   

12.
阳光偶像粉丝之恋无论如何,粉丝已成为一种被认可、被模仿的社会现象。拥有粉丝,是对你成为各行业中佼佼者的认可;成为粉丝,是你尊重各行业优秀者的表现。本刊现开辟"阳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观念、狭义校园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和高校学术文化都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着影响,高校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一种多元化、分层次过程的体现。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大学生高校文化生活实践,厘清大学生在高校文化中各种关系,通过有效建设高校文化,保证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粉丝聚集于网络虚拟社区已成为一种时尚景观。粉丝以偶像文本为元代码,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再编码等来制造风尚,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网络粉丝亚文化。不过,粉丝文化又被迅速卷入到文化与经济合谋的陷阱,成为消费主义狂欢的噱头。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多元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心态、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但也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高校应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引导、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熏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观、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相似文献   

17.
言论     
<正>胡适说过: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明不是笼统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完成的,是一点一滴进行的。——秦溯过去出大师,今天出偶像。但大师并未成为过去,而是永远活在他们的作品中,活在文化的传承中。偶像则依附于时尚而昙花一现。寄语今日青年:要做大师的学生,不做偶像的粉丝。唯有如此,你们才能超越时尚,进入文化。——周国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试图对比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的特征。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从娱乐/社交发展到对偶像的个人化和迷恋,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在对偶像或其衍生品的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方面展开。研究以1,310名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由5个一级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因素和3个一级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因素组成的原始因子模型,后者更容易被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所预测。由此,偶像可以是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的对象,其中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对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依赖较小,也不会导致追星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和痴迷化现象,所以它相较于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更能解释青少年追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多元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心态、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但也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高校应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引导、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熏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矛盾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显著影响。全球化产生的多元文化的双重属性,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和谐稳定。改进高校德育课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形成正确、丰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