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早期作品之一,被收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该诗标注完成时间是1962年,在这个沉闷且冷寂的1962年里,昌耀因言获罪,当时在青海省西部,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反倒因远离城市喧嚣而从这荒漠野地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冷静与清醒,他对于生命的受难也产生了新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入了昌耀的一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歌。评论家燎原在《昌耀评传》中认为这首诗“是他一生的诗谶”,也就是说,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昌耀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无论是对高原的仰望,对自然的崇敬,还是对苦难的突围,对命运的抗争,都无法回避他面对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达观精神。  相似文献   

3.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为你圆梦     
梦圆:和众多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我也在“追星”。在我人生的起点上,有一个人,令我永远无法忘记。他虽然是著名诗人,却能为艺术安贫乐道,伴着《一个吐伯特女人和她三个孩子》,在赫黄色的西部高原,用自己的生命写诗。虽然他的《冰河期》《峨日朵雪峰之侧》和《慈航》早已嵌进众多读者的心里,但真正读到他众多的诗,却是在《命运之书》出版后。这部诗集,使我真正了解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对艺术执着的奉献精神。这位诗人,就是青海作协的昌耀先生。我的梦,是希望他能为我们学校文学社社刊“腾飞”题刊名,并寄上一首小诗,希望能得到昌耀老师的亲自指点。甘肃礼县雷王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6.
赵飞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1):55-58,88
昌耀流放期间创作的诗篇作为其一生创作的起点,已形成“修辞以诚”的生命诗学品格,即写作与生命建立至深关联,将写作者自身生命的光泽、精神的成熟与深度、真情的蕴藉等发于诗中,以此打动读者的心灵.昌耀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延续、发展了这一特点,故而理解昌耀流放期诗歌是进入独具魅力的昌耀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诗,是生存的箴言。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欲望、奋争、流逝、默想,这个穷尽多少代智慧的主题,如今又在新时期诗人那里燃烧起创造之火。青海诗人昌耀“献给新时期的船夫”的诗《划呀,划呀,父亲们》(以下简称《划》)。以繁富的意象,强力的韵律,透视出生命存在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昌耀创造了一个神话,他也要通过神话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追求一种普遍性和超越性。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由其人、其诗、其事构成了一种异于他人的精神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昌耀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自身的矛盾、软弱,也照见了世人的复杂、暖昧。也只有从精神这一层面,我们才能不只是单纯地吹捧或棒杀一个诗人,而是看到了一个人的局限和自由,更重要的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局限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雅各布,是个四岁的德国幼童,两岁时不幸患了癌症,他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手术、放疗、化疗,他被病痛折磨得使人不忍目睹。然而,这个顽强的小生命在与癌症抗争的两年中,以他的生命希望和令人瞠目的坚强配合着医生和家人。他在生命的火焰熄灭之后,留给这个世界一个启示:生命在科学的发达未能如人所愿的时候,该如何面对那肆虐的病魔。生命即将终结,在此前如何真正地“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小雅各布也许是出于无意识的那种抗争,但他会引领我们去反思“敬畏生命”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诗人档案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祖籍湖南省桃源县,1936年生于常德。从小受革命熏陶,立志报国。1950年4月,昌耀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51年春,昌耀随军赴朝作战。1953年6月,在朝鲜元山附近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入河北荣军学校完成高中学业。1955年,他既出于对“开发大西北”号召的响应,又出于对中国西部的向往,来到青海,被安排在青海贸易公司。自1979年起,昌耀倾尽全力,采掘情感深处沉积已久的艺术矿藏,先后推出《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诗作,震动诗坛,震撼读者。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和《昌耀诗文总集》。2000年2月,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昌耀首届“厦新杯”诗人奖。2000年3月23日,昌耀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1.
一棵鲜嫩的诗之苗子,从桂南宾阳那“四季长青的山乡”,来到桂东北,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热土上,茁壮地成长了起来。 这,就是有神童之誉的天才诗星严杰人(1922—1946)。 尽管天道不公,竟让恶煞般的鼠疫,无情地夺去严杰人年纪轻轻的生命,但他仍然给他挚爱的人民和祖国,留下了他生前精心创作出来的宝贵的三部诗集(含散文诗集一部),和尚未结集出版的许多诗作。据统计,单  相似文献   

12.
王勃,字子安,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死于高宗上元二年(675)。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幼年便聪俊好学。六岁即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被当时人称为神童。他的散文《滕王阁序》是历代称颂的名篇,而他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送别诗。诗的首联起笔不凡,诗人没有象许多送别诗那样,描写垂泪的花,悲鸣的鸟之类,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图画。你看那三秦之地,夹辅、护卫着城阙巍峨的古都长安,举目向  相似文献   

13.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向读者展示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1],但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首诗在歌颂生命力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和“蜘蛛”这几个意象来表达,对此我们虽然也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与诗人其他诗歌中同类意象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地品读,  相似文献   

14.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5.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霖印象     
金霖的语言十分机智。在他多梦的少年,他“期待一个/小期的重逢”;他能以一双诗歌的眼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一路上,能够走动的/就只有我/和那看不见尽头的日子”即使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诸如此类戴望舒式的幽怨,在金霖那里,也有金霖的独特表达:“大慨并不是渴望这雨/也许是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身影/会在雨丝中/迈着轻盈的脚步/灿烂踏入心房?”诗歌的生命在于个性化感觉的表达,在这一点上,金霖的努力是成功的。听说金霖还是某网站特邀撰稿人,他的诗和文章常在…  相似文献   

17.
贺敬之同志的《雷锋之歌》,是一首为人们喜爱传诵的著名诗篇,它曾经激动着鼓舞着整整一代青年。这首抒情长诗,自从一九六三年发表之后,十几年来,在她艺术生命的征途中,历经斗争风雨的考验,显示着她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进发的那“无产者大军的震天号声”,“激荡起亿万人心中——那海洋深处的浪花层层”;诗中凝结的那些富于人生哲理的诗句,鼓舞着人们在“生命的航程”中,去追求“最壮丽的人生”;诗中塑造的雷锋形象,使人们对“历史的航线”看得“更加分明”。这首长诗为什么具有这样激荡人心的思想力量,又为什么具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试图从诗人的艺术构思上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8.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19.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颇能体现昌耀风格特征的短诗,但是,因为昌耀个人履历及其创作的复杂性,这首诗在解读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也存在诸多理解的误区.该诗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删定和重写,已成为昌耀的"心象",而非对自我经历的写实;彰显的是孤独的英雄主义气质,是对痛苦、牺牲、孤独的自许;这首诗全神贯注的是对一种高度和超凡的...  相似文献   

20.
《峨日朵雪峰之侧》常常被误认为是昌耀展现英雄主义的诗歌作品。分析诗歌的重点字词和结构,会发现诗人诗中暗含省察意识,诗歌也表现出重置的态度;结合社会思潮背景,厘清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以及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