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刘鹏 《考试周刊》2011,(4):47-48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且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英汉两种语言通过"上下、左右、高低"等空间方位词来进行社会地位和感情色彩的隐喻指称时,在表达方式基本趋于一致。而且空间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高低"均属于相对和内在的参照框架。但用"东、西、南、北"这种绝对参照框架却在汉语里具有独特的隐喻投射,并且英语在这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空缺。这说明,尽管人们的空间认知模式具有相似性,但由于社会文化传统及经验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具体的表达手段不尽相同,造成了认知总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空间隐喻对人们表达和理解多数非空间的抽象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的"上-下"空间隐喻系统与英语的"UP-DOWN"空间隐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形成对应或对等,但是多数情况下,异大于同。文章将从空间概念喻指状态、数量、社会等级、时间以及范围这五个方面的抽象概念来分析比较汉语和英语中空间隐喻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名+方位词"结构有多元意义,多元意义的产生过程遵循了隐喻的规律,即从具体的空间处所义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文章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通过描绘"在+名+方位词"的结构意象图式,力求对这一结构多元义的产生做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空间方位词的文化蕴涵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位词不仅表示空间的自然概念,而且负载了汉民族所特有的尊卑、敬谦、褒贬等文化色彩。这种非空间意义方位词的使用,与汉民族的地理、民俗习惯息息相关,进而形成了汉语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空间文化。  相似文献   

5.
用汉语方位词"前"表示时间,实际上是一种空间隐喻,它既可以表征过去的时间,又可以表征未来的时间。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依据,从自我中心表征、地标表征和去自我中心表征层面来研究汉语方位词"前"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表明当观察者从自我中心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过去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地标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未来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去自我中心表征的角度来看,"前"既可以表征过去,又可以表征未来。  相似文献   

6.
空间概念是时间隐喻的重要源域之一。"上—下"空间—时间隐喻表达丰富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并不是汉语的专利。藏语、英语、俄语、芬兰语等语言也存在同样的隐喻及表达。由于认知、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对汉语的"上—下"时间表达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使人们对大自然及各种抽象的活动产生具象认识。文章对1991年罗竹风版的《汉语大词典》中以"心"开头的词语进行了统计,并从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说明了隐喻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在日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汉字,方位词是它最为常见的使用方式,空间义是它的基本义。日、汉语中"前"的空间义基本相同,"前"这一方向都是根据参照物决定的。在时间领域,日、汉语的"前"既可以表示过去又可以表示未来,但两者"前"的时间隐喻具有不对称性,日语常用前后轴来隐喻时间,而汉语则既使用前后轴,也使用上下轴。"前"在社会地位领域和状态领域的认知意义,在日汉语中基本相同,但日语"前"还存在向助数词转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NP上"和"NP里"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上"和"X里"在汉语里都很常用,意义有区别,也有交叉.从认知和隐喻的角度系统地归纳"上"和"里"的用法,在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比较,能帮助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常用方位词.  相似文献   

11.
《朱子语类辑略》中,方位词“上”的用法种类很多。X为名词时,“上”前面的名词有三类,分别是:具体事物名词、人体器官名词和抽象名词;X为介词时,“上”前面的介词有“在、就、于、向、从”五种。根据语句中的相应情况,对“上”字的虚化过程和隐喻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汉英俗语承载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从词义、结构和音韵上的修辞格视角及认知视角对含有“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汉英习语和流行语进行分析,发现其例证了汉英鲜明的民族形象和多样的意识对比,继而探求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当代中国在高速前进中努力寻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特点,提出同一语料在不同语境中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并讨论需不断结合最新语料对汉英文化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中有大量人体隐喻词。其中,部分人体名词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引申到了表空间关系的语法范畴,产生了语法化现象。分析英汉语语料后,发现两者都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人体域到物体域的隐喻阶段;(2)成为表示方位的名词;(3)最后语法化为表示空间关系的语法标记。产生此语法化现象的内部语义条件在于该人体名词的空间意义得到突显,其外部条件在于人们的语用需求。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人体名词其相应的空间关系主要由副词和介词来体现;而汉语中,则主要集中在方位词。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中名词性状语的语义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汉语成语的构造方式中是大量存在的。从语义上分,汉语成语中的名词状语主要有时间型的、处所型的、工具型的、比喻型的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观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通过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途径产生。这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指人名词的产生,不是严格分类。其中有的是新造词专门用作指人名词,有的是原有词的词义引申,指人的义项是后起的。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规律,但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中却表现得更丰富、更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的是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形式和现象产生及形成过程。作为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并通过隐喻和借代的方式使语法化最终得以实现。重点讨论英汉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出英汉名词的语法化是朝量词或词缀的方向进行,而对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研究则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名词性成分的词法与句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位词所体现的空间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成员,而空间方位文化与方位词的文化含义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方位的隐喻意义的成因是分不开的.中外学者对文化及空间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类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从自身躯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以此来理解和衡量周围的事物。在汉语中,人体部位“手”也成了方位表达的一个基准。手的方所形式既可指示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我们运用意象图示和隐喻具体分析讨论了“手上”、“手下”、“手里”、“手中”、“手头”、“手边”意义表达上的异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汉语比喻的民族文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比喻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体现汉文化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比喻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从而认为研究比喻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