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当今中国道德演变的基本走向?本文认为,它既不是回归“优良的道德传统”,也不是,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出整体主义,超越个人主义,走向完善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底线教育略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底线不是辉煌,而是平凡;不是高峰,而是基础;不是激情,而是理性。在当前,它已成为一种道德呼唤,以维护人类的尊严。学生在学校学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道德底线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休谟持主观主义道德论,这一惯识有误.休谟的真正意思是,德、恶不是一般的社会性事实,而是道德性事实;其某些话语认为某些德、恶有真实性或事实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的活动主动实现的.著名学者赵宋光先生认为:道德学习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活动,而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道德学习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家认为,学习本身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决定宝宝大学以后人生的不是实力而是道德。要想宝宝长大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有用"的人,就要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道德智能呢?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利润     
道德与利润不是一种反向关系 ,而是正向关系 ;道德不是利润的绊脚石 ,而是利润的支撑点 ,有助于保持利润的底线 ,二者是一种水乳相融 ,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对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肖川 《青年教师》2008,(3):14-16
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  相似文献   

14.
一 品德并不是单一因素的实体,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品德的结构,并把它划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一、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在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学习。孔子的道德核心是“仁”。仁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概念,含义就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内生于当时的经济制度之中。当代中国正走向市场经济,建立市场制度。市场经济决定了人权是现代道德的基础和本源,人权构成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基准和道德基石。道德的人权基础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构建以人权为核心的现代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民主政治的终极前提,是公民社会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夺刀考生"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者,而是值得敬仰的道德高尚者;不是平凡简单者,而是慷慨正直的精神正义者和"道德英雄"。一个和谐的社会,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就应该有无数道德英雄挺身而出,就应该让道德英雄成为又红又紫的精神偶像。  相似文献   

17.
许志强 《教育导刊》2002,3(6):33-36
现阶段中学生--包括笔者的许多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既不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又不属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而是一种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道德价值取向决不仅仅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而是为当今绝大多数中学生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不是性别,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女性不仅具有这种道德维持功能,而且还有其独特的行使这一功能的手段。文章认为,女性的择偶标准引导着男性的发展方向,从而引导着时尚;女性在家庭中,在后代的培养上,发挥着比男性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是个人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直接投射,而是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最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那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标志,因而也是衡量逍德的尺度。在道德内部存在着利他和利己的矛盾:社会的利己主义需要个体的利他主义,个体的利他主义正是满足了的社会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20.
荣格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分裂和生病的时代,造成了现代人精神的分裂,普遍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荣格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治疗现代人的精神分裂终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荣格心理治疗思想在分析了现代人精神分裂的原因之后,从道德和技术层面提出了治愈心灵的应对之策:抱有针对病人独特的整体人格而非病症开展治疗的观念,毫无偏见的尊重与接纳阴影的态度,道德整合之路,使精神分裂的现代人走向完整性,个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