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王艺潼 《海外英语》2020,(6):136-137
模糊限制语是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该研究旨在以Lakoff的定义及Prince的分类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科技论文写作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异同.研究得出中国学者更偏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即本族语学者的科技论文更严谨、真实.  相似文献   

2.
建立不同来源的英语新闻语篇对比语料库,对其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统计分析,并试图探索英语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规律,以期为模糊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应用,以及新闻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拟就模糊限制语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语际对比研究。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位论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语情况的调查,探讨影响中国英语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各种因素,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中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Lakoff于1972年明确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他认为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是使事情变得更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最初对于模糊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学和逻辑学,然后迅速扩展到了语用学、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模糊限制语在课堂上的研究还有待入深究。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分析自己授课中所用模糊语概括了其语用学功能,以期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模糊语言的使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分析比较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来进一步揭示了语言的模糊现象。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报刊文章、新闻报道及电影剧本的分析,英语与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各有特色又有共性。该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得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语言共性及中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分属不同的语境文化等因素。据此对商务英语教与学提出相关建议:教师应采取文化对比的方式教学,促进正迁移的同时避免负迁移的发生;二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角度,以模糊限制语为例,对新闻英语中的模糊现象进行分析。定量分析表明,以精确著称的新闻英语中有相当比例的模糊现象,且在软新闻与新闻中无显著差异;定性角度分析表明,新闻英语大量的模糊语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BROWN,LOB,CLEC三个书面语语料库,通过对比英语本族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书面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探讨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因素,指出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应尽可能避免文化思维差异及母语迁移对写作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加强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使学生在表达中增强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识,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模糊限制语是属于模糊语的一个范畴,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学中比较常见,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就是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精确。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语言运用和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出发,结合跨文化交际讨论模糊限制语在经济文体中的语用功能,有助于人们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0.
立场标记语是标记作者立场、体现互动的语言资源,包括模糊限制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学术语篇摘要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但较少从语步出发研究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硕士论文英语摘要和国际期刊专家英文论文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结果"和"研究讨论"两个语步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类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其中模糊标记语和增强语使用最为频繁,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的使用频率均低于专家;在"研究讨论"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但在这一语步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增强语的使用频率高于专家。本研究对于中国学习者正确使用立场表达策略以提高其摘要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96部中英文当代作品的前言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文作者在前言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作者,而且在类型的偏好上存在着差异。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技英语语料库中统计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作为参照标准,对8种中外重要英语科技期刊上的48篇英语科技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说明了中外科技工作在用英语写作科技论时使用模糊限制语习惯上的一些异同点,以期帮助中国科技工作增强跨化书面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学术语篇中可能性情态与模糊限定语的接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性情态和模糊限定语语义上具有相容性,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情态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可能性情态和模糊限定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研究结果显示这类用语可以使学术作者在审慎地呈现知识的同时,又能成功地构建学术语篇的人际框架,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功能语法所主张的语言概念和人际功能,从而加深了对可能性情态和模糊限定语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intercultural and transnational negotiation in written English communication. I am interested in the reciprocal development of written discourse 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 My analysis focuses on academic writers’ sense of self and their individual ability to reach otherness when they share the roles of writer, translator, editor and reader. Using my experiences of writing instruction,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in the USA, South Korea and Russi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nconventional yet resourceful development of confidence in writing in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ross-lingual and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the examples show, emotional clarity and care for specific social purposes are often important in intercultural English academic written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择国外EI期刊、大陆、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学者在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英文摘要建立语料库,对摘要的语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不同的文本摘要在微观语言特征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大陆学者英文摘要的平均词数以及摘要类符和形符比比较高,说明其使用的词汇变化程度较低。句法层面大陆期刊的摘要平均句长较长,仍偏向使用被动语态,第一人称主动语态、模糊限制语和复合句使用较少。基于此研究分析,本文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指出语言差异的根源实为思维差异,中国学者应在摘要词汇、句法、语态方面向国际期刊看齐。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维系和调节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文章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模糊限制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发意义,以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个自建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语抖库,研究者对其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的频率、种类、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针对两者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期望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识及在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中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Since both translation and rhetoric are aimed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rough language tools, it is a good way to borrow rhetorical theories and resources to polish translation. Translatology and rhetoric have long enjoyed academic attention, while the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rhetoric is at the infant stage and call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rough analyzing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Imperial Peking, written by Lin Yutang, at the levels of figures of speech, text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tyle, this paper is aimed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xpres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o throw light in how to talk about Chinese culture in better Engl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