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2.
康德认为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在道德和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陷入了二律悖反,于是从"至善"入手,试图将道德与幸福在超验世界统一起来,以此来论证德行为和幸福关系的真理性.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认为,在实践领域,道德和幸福是统一的,是至善--完满的善.康德所言之至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渺不可及,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3.
教师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构建师,教师人人都可以乐享教师职业幸福,而"四有"是新时代教师通向教师职业幸福的根本途径。教师有理想信念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动力支撑","有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精神基础","有扎实学识"是教师职业幸福的"自然源泉","有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5.
贾书建 《班主任》2011,(1):52-53
日前,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热播,由著名笑星范伟饰演的剧中人物"傅老大"傅吉祥,用他那朴素的人生哲学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幸福课。"老大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好好过日子,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范伟这样阐述自己的幸福观,他以自己和哥哥的故事为原型,历时三年创作了这部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还有"秘诀"!剧中的"傅老大"自创一套"快乐养生操"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孟子秉承儒家思想,尤其在幸福观方面光大了儒学。其幸福观可以归结为"与民同乐"说、"君子三乐"说和"天爵人爵"说。"与民同乐"是关于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的思想;"君子三乐"说,肯定了人的家庭幸福、道德幸福与教育者特有的幸福,这一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天爵人爵"说涉及到了德福一致思想,具有劝善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师德建设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为己之学"。"德福一致"是伦理学的一大公理。虽然生活中不乏好人没有好报的事例,但大概率是"好人有好报"——除非规范本身有问题。若认真定义幸福与道德,德福一致的概率应是100%。这昭示了一个真理:修养道德是个体获得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教师要有幸福的职业生命,就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梦"和事业心,就必须具有实现教育梦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正>幸福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是每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归根到底要回归于人,回归于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教育的价值本体,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林东第二小学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启文学校,始建于1928年,是林东第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多项荣誉,成为巴林左旗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近些年,学校秉承"共创共享,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建设"人文情怀、书香气息、师生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培养"文雅、感恩、乐学、健康"的学生,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让每一位教师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构建了幸福教育的五个支撑体系: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团队、幸福环境。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论面临几个难题: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生活的手段?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幸福?道德为什么能使人幸福?没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幸福?这是我国著名德育学家鲁洁教授几年前提出来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有幸福与否的生活、道德与否的生活,等等。道德统计规律表明,只有道德地生活才能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一种关于"好"的理论,是"生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也是内在善与外在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统一。作为幸福指标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核心,财富和道德同幸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深刻地体现为财福关系和德福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但其中也存在片面性。要扬弃这种片面性,就应"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回到人自身,将幸福看作是最高善和最大自由,使道德与财富共同指向幸福,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生活得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试图彻底地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良心这种道德意识进行阐释.但是,他的道德或良心进化论不仅具有描述或说明的维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规范内容:他把恩爱、同情心和社会性本能当作"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表明他站在利他主义立场上反对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他也没有简单采用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不是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把"社群利益"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他把"你们愿意人这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人"这个"应然"的规律当作人类道德的基础;在论述人类道德的进化时,他站在自己鲜明的价值立场上对种种愚昧、野蛮的行径展开批评,等等.对达尔文而言,对事实的描述和说明同价值或道德规范的设定是完全一致的.把达尔文当作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对达尔文的一大误解.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管理,管在先,理其次学区发展,校校不同,校校精彩队伍建设,宁肯散养,也不圈养……这些"朱氏语录"源自他多年积淀所生发出的教育智慧。"成就每一所学校的幸福精彩""做幸福的成就者"是朱勇哲主任和他的团队开展幸福教育的工作宗旨。正如他所说,"我们既要做成就学校、师生发展幸福的人,也要做有成就的幸福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穆勒的道德学说影响深广,尤其是他将有质和量的差别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道德原则,为功利主义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伦理的设计目标和最终标准果然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吗?从对幸福的界定、快乐的质和量的关系、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道德判断的标准以及道德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角度对穆勒的道德观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永恒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在幸福的内容结构上,朱熹选择性承认了幸福感性物欲层面的合理性,但其总体倾向偏重于幸福的道德理性层面.在决定幸福的诸因素中,他十分重视道德素养的影响力.因而,朱熹在前提预制的角度肯定了德福关系的一致性,并主张通过道德赏罚的方式保证其效果的立时显现.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享受"清欢"是幸福的,因为吃苦里往往有甘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付出之后才能获得幸福。有的人以获取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别墅是他的追求,豪车是他的寄托,盛宴是他的希冀,灯红酒绿是他梦寐以求的状态。我觉得,这远离了生活的本质,是对"清欢"的违背与亵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你与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在微处作为,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是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怎么发展的。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幸福的观念。现在的人们时不时常都会问别人"你幸福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的含义不同?那么幸福与道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幸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关于神的观念是古希腊哲学中长期隐晦的问题。在他的学说中是否有一神学,如有又是何种形态的神学,历来未予重视。然而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它与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紧密联系。苏格拉底有一独特的道德神学,他试图将人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道德学作为人可以如何期望幸福的神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