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门事件”以来,“一门”族词语进入汉语系统并广泛出现于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分析“一门”族词的结构特征、产生方式及流行原因等,可以发现“一门”族词的出现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发展。对于目前“一门”的语义泛化甚至滥用现象,则应保持警惕,强调使用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3.
詹秀华 《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51-53,57
作为一种外来新型构词方式,“X门”格式在进入汉语后,本有特定的常规搭配模式,但由于受实词“门”基本义的强力影响,在与动词的搭配上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一系列的超常搭配现象,产生了一“门”两义的双关。这种新兴的“门”格式双关除了具有传统双关的修辞效果之外,还增加了表义上的新奇性、生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声”、“音”、“乐”现在通常作为一般性词语来使用和训释,而三者在音乐意义上的关系问题,即三者在音乐系统内的特指性含义,已基本上被人忽略。至使一些与此相关的词语和语句亦被曲解、误训。同时,又由于三者“浑言”、“析言”已经相混,其文化意义上的差异性现已基本消失,这也使得人们在阅读理解上出现曲会。为了清晰辩认和正确理会所谓“郑声”、“雅乐”,以及老子的“大直希声”和庄子所云“听之不闻其声”等语,似有必要正本清源。将对“声”、“音”、“乐”的训释,放还在其所自生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之内来进行。由于古人重礼…  相似文献   

5.
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对阅读文本常常会出现“正解”或“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或叫“误读”,包合“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利于对阅读作品的理解,“反误”则是牵强附会的认知、评价和歪曲等。“反误”亦可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类。它们不惟会给作者带来损害和不良影响,也会误导读者。因此,应明辨“正解”与“误解”,提倡“正误”,反对“反误”,尤其要提防和摒弃自觉的有意识的“反误”。  相似文献   

6.
说“门”     
饶文广 《学语文》2007,(2):40-40
时下,在报刊和网络上,经常可见一组组的“门”族词语——“伊朗门”、“电话门”……乍一碰上这些门,还真有点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扩展概念意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转喻映射特征来分析“门”的概念转喻意义,有助于深入剖析“门”这一概念的转喻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促进语言教学和交际。  相似文献   

8.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9.
一、后现代“误构”模式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所谓“误构”,指激发理想的对话和理解的一种追求,是不断追求差异,追求对已知的否定与突破,不断追求对知识含义及其动作原则的更新的一种知识合法化模式。误构本质上是“求变”,鼓励人们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现实创造性的认识,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误构”在利奥塔的哲学体系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2001年9月,全国普高全面实施《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来,各校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应对课程改革,特别是其中新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更是成了一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个学期过去了,回过头去看,许多学校对这门新兴课程的理解不够、准备不充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急、二误、三包”现象。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12.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赋予了“门”独特的涵义。《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中“门”的内涵、联想和搭配意义得到充分体现,译者杨与霍对此三种含义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得失。由此可见准确理解把握和传达各种意义尤其是文化涵义对翻译和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我国的修辞传统却是十分悠久的。关于修辞的论述和研究散见于文论、诗话、词话、笔记、札记、随笔和文史典籍等著作中。古人对“修辞”二字的理解对于我们现代修辞的定义和性质的研究是大有启发的。 “修”字在《说文解字》中属“彡”部,“饰也。从彡。悠声。”段玉裁注:“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释  相似文献   

14.
林洁如  蜗蜗 《小火炬》2020,(1):20-22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二(3)班黑板报上的汉字们,就从黑板上跳下来,开始玩游戏。教室的门已经坏了好几天了,锁芯松了,只能浅浅地搭在锁扣盒上,稍一用力就可以推开。最早发现这件事的,是耳字。那天晚上,耳字在玩跑跑追,一不小心撞到了教室大门,门被撞开了。“耳”字加“门”,组成了“闻”字。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要让学生充分暴露理解上的“错误”,以“错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以误养正、点拔引导、巧设错误中悟出知识,让他们在“悟错”中学会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XX门     
最近,媒体上各种“门”接踵而来,如唐骏“学历门”、李一的“养生门”、张悟本的“绿豆门”、成龙的“诈捐门”等等,“XX门”成了媒体上的“热词(hotword)”,2010月8月22日的《羊城晚报》B2-B3版上,居然出现了4个“XX门”。请看: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上通过对"对文"来训释词语,解读语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薄罚"的文字之误,引发对"对文"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中的“桥”与“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周围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坐在“桥”上歇息,迷恋于、陶醉于“桥”本身的舒适和美丽,不知不觉中,便把这座“桥”当做了那扇“门”,把一生的光阴都耗费在了“桥”上。在这里,所谓“门”就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桥”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人生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历来的教育研究,缺乏对教育者无意识产生的教育失误现象的探究。建立“误教学”,深入、系境地研究误教现象及误教问题,探讨误教规律,十分必要。构建误教学理论、研究误教的表现及成因、提出误教防范与矫正的措施,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是这门学科的特点;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因素的多变性,则使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