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02年—1906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一系列陆军军事学堂。期间编成北洋六镇。保定北洋陆军军事学堂的创办,军事人才的培养,是北洋六镇迅速编成的关键。清政府搜刮全国的财力支持常备军建设。袁世凯在中央练兵处的核心地位是北洋六镇迅速编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张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11-114
清末新政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其实施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变革.在改革的新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本文以陕西大学堂为例,通过对大学堂设立的原因、学制与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探究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6.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进西方军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并为清末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外洋军械的输入成为清军武器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清军装备的革新,促进了清军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清政府军械输入也有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清军的近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军是新政时期中国传统军事体制向近代军事体制转型的产物,而清末新军编练则是传统军事训练教育制度向近代军事训练教育制度转型的体现.在清末新军编练热潮中,云南也进行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并先后拟具和实施了三个"教育计划",使云南新军的编练与军事教育比西南乃至全国其他省区更有成效.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少有人对清末新军的编练与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更无人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的解读,为清末新军编练与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8.
清末立宪的参与者主要是清政府和立宪派。两者在政治危机中的互动关系影响了清末变革的走向和结局。详细剖析两者对立宪变革的期望及其差异,深入分析朝野立宪理念的对抗过程、整合策略的得失,同时考察制度建设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理解清末立宪变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穆键  朱寅 《天中学刊》2011,26(6):120-123
清末新军是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转型的产物,而新军的编练则是清末军制改革这场自上而下波及全国的军事近代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虽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的宏大计划,但计划的‘实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头负责。只有对清末新军的编练进行具体入微的个案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场军事近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春阿氏”案发生在清末司法变革之际。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无论在司法理念、政治体制还是程序制度上,清末司法变革均未有所突破,始终无法摆脱面临的困境。这不仅决定了清末司法变革的成败,同时也为今天的司法改革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清末教育政策出台于近代文化变革时期,发挥了文化传递与传播功能,也培养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分析清末教育政策的文化功能有助于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末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的高层次将领把孙子兵学理论与军事实践结合在一起,使清代“兵”“儒”进一步合流成为历史的必然.曾国藩与胡林翼军事经验丰富,以儒者身份谈兵,蔡锷引入近代西方军事理论,使《曾胡治兵语录》在赓续明末兵儒结合、寓儒于兵传统的同时,在治军、用兵方面都有了不同于前代的新的诠释,推动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促进了清末民初兵学与儒学的进一步融合.《曾胡治兵语录》在立足本土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军事理论精华,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与西方军事理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清末绥远地区的武备学堂随着绥远新军的编练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正式建立于1901年清末新政后,到1906年底绥远武备学堂改办成陆军小学堂止,共存在6年。由于绥远八旗军的腐朽落后,绥远地区统治阶层内部有识之士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编练新军与发展近代化军事教育。绥远武备学堂的创立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地域性新事物,虽然办学规模和成效不大,但是仍对绥远地区的军事教育近代化、民族发展和社会心理起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书号:ISBN 978-7-5528-0311-2出版时间:2008年定价:1500.00元以小站练兵为开端的清末新式陆军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清末新军的编练使中国军队的形态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军时期奠定的军队训练方式、军队编制、军校教育乃至军服、军礼等模式对后来中国军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出版的各类史料和专题著作中,关于西式练兵和军队转型时期的文字及图片  相似文献   

15.
正书号:ISBN 978-7-5528-0311-2出版时间:2008年定价:1500.00元以小站练兵为开端的清末新式陆军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清末新军的编练使中国军队的形态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军时期奠定的军队训练方式、军队编制、军校教育乃至军服、军礼等模式对后来中国军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出版的各类史料和专题著作中,关于西式练兵和军队转型时期的文字及图片  相似文献   

16.
正书号:ISBN978-7-5528-10311-2出版时间:2008年定价:1500.00元以小站练兵为开端的清末新式陆军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清末新军的编练使中国军队的形态有了很大的改变,新军时期奠定的军队训练方式、军队编制、军校教育乃至军服、军礼等模式对后来中国军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出版的各类史料和专题著作中,关于西式练兵和军队转型时期的文字及图片  相似文献   

17.
新式学堂教育在安徽的兴办、发展,不仅是清末教育变革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在内陆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堂教育经费的筹措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困境,使学堂的兴办呈现出发展与困顿二元并存的局面,制约了清末安徽教育变革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清末内陆省份安徽为例,梳理乡村教育变革的措施,考察变革的成效,揭示变革陷入困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末的海防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中的重要部分。在战争的刺激下,随着晚清社会总体变迁,海防观念也不断更新。其观念从陆防为主发展为陆防、海防并进,再到最终成型,使海军变为一支独立兵种,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但由于晚清政府之腐败没落,政治体制僵化低效,军事思想发展缓慢,与世界总体趋势难以接轨,最终导致海防事业的彻底失败。海防无论对近代还是现代中国,都十分重要,对海防演变进行研究凸显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末大规模编练新军,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军官队伍,因此建立各种类型的军事学堂,培养和轮训各级新军军官,就成为清末新军编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这样一所培养和轮训新军军官的军事学堂.不仅如此,该学堂还是一所存在时间较长(1909年9月28日至1928年)、规模较大、成效显著、影响远播海内外的军事学堂,不仅在中国近代军事学校教育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