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朱九苗 《学语文》2012,(4):37-38
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什么”而不是在“怎么教”上施展花拳绣腿的理念早已为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所接受,但仅有先进理念,在具体的篇章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实践,或者说教师在备课中如何落实这一先进理念。落实中有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也是以往常说常写的旧话题。传统的备课,只注重教学前的备课,对教学中、教学后的备课,往往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一以贯之、追踪始终的备课理念。面对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应注意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尤其要注重“五级备课”,落实好“五个抓”,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一级备课,即个人预案。这也是传统教学工作中最注重的一个环节。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的教学,有教师设计为三步:1.用15分钟…  相似文献   

3.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随着教师角色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的要求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其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总体目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防止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教材,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备课。1.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5.
宋红秀 《考试周刊》2009,(49):48-49
我们从上学期开始对“单元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所谓“单元主题式综合性学习”。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我认为此不失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一块鲜花绿地,乃甘为其中一丁。  相似文献   

6.
正当我们沉浸在烂醉如泥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时,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这个被困的“森林之王”从牢笼中解救了出来,语文教学这才以轻盈的步伐不断迈向前方。然而,对于“新课程”这个事物的“新”字如何理解,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首要问题,但这个“新”字却不是一篇文章一句话所能概括的,这里我仅从备课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红 《现代语文》2010,(3):66-66
在语文教学的备课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总是将备课狭义的认为是准备课堂预案、准备规定程序,如此的备课,往往会以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和体会,有的教师甚至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提升为教学目标,然后,将其灌输给学生。这与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平等交流”的理念是相冲突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教学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等怪状随处可见。鉴于以上认识,我校自2000年开始,本着“要想教师有所为,应允许其有所不为”的认识,从改变语文教师的备课形式入手,为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绑”,对全体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具体操作策略如下:一、审视备课方式根据本校“教师工作经历、教学业务能力层次明显”的师资实际,从“求实效、求发展”出发,我们对“语文教师备课应备些什么?”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撰写教案应体现实效。教案撰写要求做到少而精,每位…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上好数学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描述。它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教”服务于“学”,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香妹 《成才之路》2023,(20):133-136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双减”政策,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究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力求探析透彻,察微洞幽,鞭辟向里,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逐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叶润身 《福建教育》2009,(7):44-45,62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怎样将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则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探索: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校本教研中重点研究并实施了“弹性施教,有效指导”的教学模式,在落实“大语文”的教育观念,致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2.
“大单元”教学理念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在守正中创新依然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有效路径。从语文教学的守正出发,发挥学习任务群在“大单元”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抓住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教学组织中不可避开的主题、情境、任务、支架和评价五个要点,展示“大单元”教学理念,借助“学习任务群”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本工作,备课管理则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备课管理如何从只重“形式”转向关注“实效”,是管理者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课”察“案”、重“质”轻“形”、抓“研”促“教”等策略,突出“课堂现场”的备课理念,倡导轻负高质的备课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已发生了变革,它要求教师从课改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遵从学生发展天性上、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提升学习原动力上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而关系到这些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语文阅读教学备课中的研读文本是最为关键的奠基工作,尤其是亟待强化“角色”和“学点”这两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长仁 《现代语文》2008,(10):96-9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种先进的思想,具体说来要采取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7.
张亚萍 《甘肃教育》2023,(21):94-97
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文章借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就“双减”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索,并从目标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评价创新这四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策略,旨在通过作业设计创新,促进“双减”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实,进而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备课呢?  相似文献   

19.
谈及语文教学改革 ,专家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新理念、新体系 ,一线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 ,似乎这个“新”字从学者的论坛一步就跳到了教师的讲坛 ,中间没有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试想 ,我们的备课依然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的老程式安排 ,课堂教学能体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吗 ?因此 ,在课改即将全面实施的时候 ,备课也当按新理念变革其形式与内容了。至于备课怎样改革 ,我跟一线的同行们一样 ,尚在摸索阶段。为了共同探讨 ,“敢竭鄙诚”,以求引玉。备课的改革 ,当然是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 ,把握…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主题】 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理念,它是针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浮华、繁琐以及泛语文化的倾向而提出的修正、改良之策。我认为,简单的背后是深刻、丰富.是不简单,它要求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魂”。在教学中落实简明而不失品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