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孙静 《天津教育》2011,(2):32-3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思想奠基任务。引导小学生"有创意地生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有创意地生活"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生活,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用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谓素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原材料,也就是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色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其实,写作素材的积累,大多来源于生活、阅读和实践中的积累。一、在生活中积累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同时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可见,真实记录,自由表达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丹 《辅导员》2010,(22):40-40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章。"由此可见,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然而,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并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笔者的体会和心得——围绕"三阶段"和"十二字"——"认真看、仔细想、善比较、悟道理"来指导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6.
白玉萍 《甘肃教育》2011,(16):64-6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说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而学生更视写作为"苦事"。这显然是学生们缺乏写作素材,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素材所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写作寻源取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达到一定的程度,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而且写作兴趣也会大增。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率领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感受活动的快乐或忧伤,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热情;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领略生活的真正含义,激活学生"有话可说"的源泉;重视讲读课文的示范作用,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此三者倘若得以落实,小学作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理念凸现了一个"真"字。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做到"用我心写我事,用我手写我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举步维艰,写作成了教师感到最棘手、学生感到最头疼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必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之渠,让生活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习作之园,让习作之园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1.
苏莉 《文教资料》2010,(16):94-95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曾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化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以弘扬和建构其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本文试从"观察"和"同情"两个方面解读宗先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晨 《林区教学》2009,(1):42-43
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社会,从而去融入社会。1)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2)在教学方式上引入生活化;3)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4)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3.
董红霞 《考试周刊》2010,(35):70-71
勤写出兴趣。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有这样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教师要完成这一要求,对学生的写作的引导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考场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整个过程。这道理谁都知道,作为教师更加清楚,可要真正做起来,绝非易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要使学生"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  相似文献   

15.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考试周刊》2010,(53):69-70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外,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十分精辟地道出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学就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架起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座桥.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开阔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表.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秀丽 《现代语文》2010,(10):141-142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了灵感对作文的重要性。那么,灵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中学生作文时,常感到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究其根源就是不会认真地观察生活,生活的积淀不够丰富。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表现其个人生活积累和言语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来源。生活分为外在生活世界和内心生活世界两个层面。学生缺少将外在生活世界转化成内心生活世界的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解读好生活的内涵,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优化作文教学。其中要注意:积累素材的关键是"观察"而不只是"看";打通读写通道,以读促写;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灵世界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金文东 《考试周刊》2011,(20):70-7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1]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养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进而表达出自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作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过程。作品是心灵的精华。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呢?我觉得要善于向生活取经,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面手"。一、学会"摄影",开阔眼界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绘出景色。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20.
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最终的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