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需要来自红色文化的持久而深沉的支撑。将红色文化内涵精髓凝练为传播内容主体,依托5G技术将传播内容转化为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叙事符号,进而构筑成为多元主体间协调互动的红色文化符号矩阵;强化红色文化传播系统的可开放性、消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边界,使红色文化阵地由直线性、扁平化的传播形态向多维互通的立体传播空间进化;通过整合红色文化传播生态资源来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共创,完成数字中国背景下对红色文化阵地的创造性升级,打造出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创新之举。梁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其资源开发与保护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必由之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创业教育内容,有序搭建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营造校园红创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红色资源进实践,创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基地,识别创业机会;红色品牌进项目,促进"产学研"转化,提升红色资源经济效益,实现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助力红色文化有效弘扬。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在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思想支持和物质载体,是坚定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党员的党性觉悟;创新方式方法,丰富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和传播路径;丰富红色教育内容,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研究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坚定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传承民族精神的渗透功能、锤炼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等育人功能,为高校育人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黄冈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强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过程。开发利用红色场馆,深挖历史文物背后的英烈事迹,突出红色文化场馆育人功能;广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建设高校红色精神家园,探索红色文化活动育人路径;整合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良好氛围。借助黄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中独一无二、影响深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的不仅具有资源本身的优势,还有信息技术与政府的有力支撑,更重要是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承载着一定的价值意蕴:一是有利于推动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二是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三是有利于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动力。因此,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要健全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建立技术研发保障机制,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深入探求赣南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是对利用好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赣南红色文化传统,继承好赣南红色文化基因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当前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面临的困惑,提出从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营销传播等路径创新赣南红色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利用这些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手段,对江西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具有加速作用。当前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中存在着挖掘深度不够、整合传播不到位、利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加大移动传播媒体推广;建立专项基金投入红色文化产业,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园;挖掘红色文化传播新思路,创新育人形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众化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9.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但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载体、方式和手段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如何利用新兴数字传播手段继续深挖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广西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将广西红色文化推向更深处与更广处,将是做好广西红色文化传播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创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特性,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出来。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运用,需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探究红色文化资源新技术,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共同体,从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者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著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举例,从“汉语和英语中‘红’共有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相反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相似与不同的文化内涵,为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颜色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蓝军》与《士兵兄弟》都是军旅舞蹈中的精品,它们都对传统舞蹈有所突破,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上都有很高的追求,在同一个主题的表现上,二者却有很大的差别,现试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闪光点,从而得以更好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应当将“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与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发挥好的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培育卓越的德才兼备的生力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强能,务实创新”的校训,通过实施“红色旋律”系列活动,以“圆桌会议”“微长征”“书记有约”为载体,实施了理论研讨、实践感悟、深度对话“三位一体”的“青马工程”,搭建了新时代红色旋律读书会实践平台,使莘莘学子接受“沉浸式”的精神洗礼,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表述不一。现有表述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重“红色”轻“资源”;二是重“内容归纳”轻“定义阐释”。红色资源可界定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所依赖历史的久远性、空间分布的零散性、教育价值的延拓性、外在姿态的崇高性决定了它必须要转化。  相似文献   

16.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将“红色经典”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的潮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文章首先概括了此类批评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的、辩证的学理批评。对此,文章说明了“从概念出发”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指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偏离与迷失本质上是和它在艺术创作观念上的“从概念出发”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偏离与迷失主要出现在“改什么和如何改”的环节,在这个关键环节中,“红色经典”改编剧出现了种种形式的概念化倾向,并由此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不良后果。不言而喻,“红色经典”改编剧避免这些偏离就是它走出迷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践“三个代表”,必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文化、行为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校园文化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9.
"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把"八荣八耻"与学校开设的国防教育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学校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风气,而且又可以增进学生读书学习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