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题元角色和论元结构是句法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语义学所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一些英汉语例证,题元准则进行探讨,并根据这些例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英汉语之间的不同语法特点,对题元准则在汉语句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为统一解释动结式的论元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句嵌套理论,并在小句分析法的基础上引进了致使义,对汉语动结式的题元角色分派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探讨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整合过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根据动结式语义关系对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有影响的界限原则,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着重运用生成句法中的移位理论,并引进话题移位这一方式对动结式的生成做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骆姣 《海外英语》2014,(14):260-261
传统语法简单地从实义动词后面是否带宾语将其分为了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这样学习者中出现诸多如an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I frighten snake;I please the story等错误。该文从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视角,尝试对实义动词进行全新的分类,根据动词是否有且只能有一个论元,将其分为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然后根据论元的题元角色和语义选择将及物动词细分为两小类,即1)必须带至少两个论元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hit;又根据语义选择,及物动词再次分为4个子类,即a,常见一般类动词,b,心理类动词,如interest;c,使役类动词,如sail;d,言语,思想类动词,如think.2)只能带一个论元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又根据题元角色细分为两小类,即1)非宾格动词,只有受事题元角色;该类又细分为中动词和发生类动词如sell,wash,happen;2)非作格动词,只有施事题元角色如laugh,walk。以此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动词使用问题,尤其是在动词语义选择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生成语法框架内,形态规则能够通过吸收或压制等句法手段,改变原生谓词的题元结构,使该谓词的题元结构和论旨角色结构呈现非对称现象。文章旨在从投射原则PP、扩展的投射原则EPP、半题元假说、题元角色传递和核查理论角度出发,对这种非对称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相似文献   

5.
Norbert Horstein移位控制论(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中“题元角色激发移位”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形态特征不明显的汉语控制结构,汉语强控制结构中PRO类似于NP语迹,非强控制结构则由pro来解释.功能范畴统一了题元角色的句法操作,决定题元的指派,论元的选择、移位与合并,调和汉语中关于定式句、不定式句的争论,为汉语兼语句的辨别和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题元理论是当代句法学研究的主流理论,是原则与参数理论中第一个重要的模块理论.本文在充分理解题元理论及其主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动词"死"的部分事例及"死"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从"死"的语言事实出发,由表及里,探求单词素"死",合成词"动词+死"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进而揭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这一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句法成分表现出无选择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这种无选择性来自轻动词(如Lin,2001),而本文认为这种无选择性与汉语是无格语言有关。汉语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也没有时态投射,自然也就没有格,因为格与时态投射关联。由于汉语没有格,题元的指派就不是一个纯句法操作。本文认为汉语句法成分的选择取决于本文提出的题元允准和题元连接解读条件。在本文的分析中,题元允准是一种局部运算,而题元连接解读涉及局部性与显著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在Hu(2002)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局部性与显著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决定汉语语序以及论元选择和解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题元理论在学术指向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题元角色对大学生语言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题元词汇化能加速学生英语学习进程,题元特色化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系统的感知,所以,题元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推进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9.
心理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一个次类,它们从形式到语义上都与普通形容词有区别,一个明显差异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的现象。心理形容词虽然与心理动词在语法分布上有交叉,但其所带宾语充当的论元角色和意向力的方向均不相同。以此为基础,《语法讲义》关于谓词小类的划分可以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角色、生命度、有定无定等方面对洪江(黔城)方言被动句中的主要成分NP1、NP2、NP3以及VP的语义性质进行了分析.NP1语义角色复杂,不能仅用动词的受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受影响论元;NP2也不能仅用动词的施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致使者论元;"着""把"套用句中"把"后宾语NP3因本身的受处置意义以及与主语NP1的密切关系,也应该用句式论元中的受影响论元来概括比较合理;VP既可以是单个动核,也可以是多个动核.  相似文献   

11.
动词论题结构信息是动词所能建构的可能的句法结构的信息。研究通过操纵动词的论题结构偏向,探讨动词的论题结构信息对汉语句子理解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被动句主语的语义角色很丰富,既包括受事,也包括与事、结果等,还包括句中主语不是动词论元的参与者及主语为零的情况。受事充当被动句主语是被动句的典型,与事等其他语义角色充当主语及零主语的情况要受到更多的限制。被动句主语既可以是谓语动词的直接受影响者,也可以是间接受影响者,甚至可以不是谓语动词的受影响者。在被动句中,“被”字句可以蕴合弱影响,“叫”、“让”、“给”字句必须蕴含强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华语程度补语标记“死”(si3)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和论元结构的语法互动关系。以“死”所形成的程度结构可以视为常项和变项之间搭配的句法和语意的表现方式:常项(“死”)和变项(动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搭配可以塑造出两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即(Ⅰ)句法上的论元增加,和(Ⅱ)语意上的高程度语意属性的产生。从这些语料中我们将对“变项(动词/形容词)+死”格式在句法、语意和语用限制上提出一些可能的分析。相信本文对华语教授者或学习者在程度结构的认识上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4.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事件结构和轻动词理论审视表示不同事件意义的谓语构造,理论上可以取消语态范畴。所谓主动、被动和中动语态其实是不同事件结构的体现形式。主动结构表达简单动作事件,其谓语构造为[VPDO[VP…V…]]。被动结构既体现简单的状态意义,又包含动态的状态变化,其谓语构造为[vPBE[vPBECOME[VP…V…]]]。中动结构表使役性事件,其谓语构造为[vPCAUSE[vPBECOME[VP…V…]]]。中动结构体现的事件结构最复杂,既体现因果关系,也包含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作为”及其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作为"一词可以分布在10种句式(Zp1-10)中,其中动词"作为"分布于前六种句式(Zp1-6),介词"作为"分布于后四种句式(Zp7-10);而且二者在语义、句法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对立.在历史长河中,(1)"作为"短语的线性位置由句子后部不断漂移向前,(2)同时,句法功能也由谓语逐步降级为状语,最终"作为"完成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8.
Two-year-olds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verbs appear in--subcategorization frames--to guide verb learning. This is syntactic bootstrapping. This study probed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this ability. The structure-mapping account proposes that children begin with a bias toward one-to-one mapping between nouns in sentences and participant roles in events. This account predicts that subcategorization frames should guide very early verb learning, if the number of nouns in the sentences is informative. In 3 experiments, one hundred and thirty-six 21- and 19-month-olds assigned appropriatel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o novel verbs in transitive ("He's gorping him!") versus intransitive sentences ("He's gorping!") differing in their number of nouns. Thus, subcategorization frames guide verb interpretation in very young children. These findings constrain theoretical proposals about mechanisms for syntactic bootstrapping.  相似文献   

19.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