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之贡献与局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本文拟通过价值观的透视,来窥探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主要特质,并分析其贡献与局限。一、重世俗而轻神性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第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  相似文献   

2.
从校训的变迁看中国教育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训是反映中国教育的一面很好的镜子。校训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备,其自身历史脉络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转型为现代教育的历程。校训句式和词语组合等形式的发展和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由重传统文化到重政治口号再到重教育自身规律的转换过程。校训内容从以往的注重道德修养的伦理性内容到加大“智力型”、“实验型”等知识性内容比重再到注重弘扬现代教育理念,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教育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即强调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自主性的教育研究,“中国人及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可能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所在。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文本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和过程性存在。提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命题,其宗旨和意义,一是追寻以“中国人”为基点的教育研究;二是为人类教育学界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当代中国教育知识界对人类教育学界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理论、基本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起源之文化独特性起源于《易经》,其根本哲学思想是以不变应万变,彰显了中国汉语字词和数系的构造模式之文化独特性,在表达形式上强调“以类合类”,渗透在中国数学文化之文化独特性,构造了强调类别的数学课程《九章算术》的原型,体现了中国数学教育的文化独特性,即突出强调不变元素(双基)和变异元素(变式)的数学教学思想框架,具体表现在“课程的问题设计”上,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问题变式的结构,形成了最新代数发展理论模型——螺旋变式课程设计模型.这一模型将有助于从国际视野理解中国数学教育,也为代数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潜在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贴近”、“和谐”、“尊重”原则。强调重教育、重管理、重实践,强调传统继承与教育创新,努力探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7.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一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源于中国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泥土芬芳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建构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反思的必然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传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概念上发展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为学”“为仁”“为德”等核心话语;在思维方式上赓续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有机整合”“实用理性”“互通转化”等核心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独有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它强调仁厚之风的道德约束,重视有教无类的个人培育,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既定信念目标的不懈追求.传统儒家的这种教育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形象,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因此,准确地解读儒家经典的内涵,深入研究中国自己的教育与文化,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强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借鉴或采用西方教师教育研究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文化殖民”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不仅造成基本国情、民族传统文化、本土教育资源等的“集体遗忘”,还造成研究者在价值选择上思维方式的单一、认识的片面、多元思想的消解。从后殖民主义、本土知识等的研究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必须要有“主体重建”,克服“民族化”或“西方化”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强调“文化自觉”,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一直是重教育的大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较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着楷模意义的教育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公、孔子那里,就已经出现.直至今日,中国也还是世界各国中最重教育的国家之一,尽管当下的一些教育体制已经扭曲,但在国人心中,教育仍然是每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钱穆说,"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创立起一个有全民影响力的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有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世俗生活中,扮演教化人心之职责的,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110-112
文章立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为仁由己”等则是我们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 ,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 ,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论为主要内容 ,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 ,始终贯彻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 ,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在价值取向上 ,坚持以群体为本位。在公私关系上 ,强调“公”。《诗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理念等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能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具有高校特色、高校风格、高校气派的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8.
王云建 《教育》2006,(1):28-28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有“教育市长”之称的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认为,中国的教育缺资金、缺公平、还缺观念。他尤其强调,当前中国的教育还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缺理想这四个方面。朱永新所说的“四大缺”,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缺理念。具体来说,就是缺教育服务的理念,缺人文关怀的理念,缺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和教育精神。以人为本、注重修身、强调社会担当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三个核心理念。高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功利主义、工具理性、过度竞争等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新高考要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精神,继承发扬以人为本、明德重道、担当社会责任等传统教育理念,努力形成既体现时代特色又传承传统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道"与"术",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情境所生发的重要论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尊"王道"、重感悟的特性形成"重道轻术"倾向,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现代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救亡的重压下,转向了"重术轻道",它寄寓着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文化精神;当代教育关于"道"与"术"的思想进路,既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又表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诉求;而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潮流给当代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赋予了"道"与"术"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