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一些热点网络事件,帮助学生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进而认识到编造、散布网络谣言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最后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相似文献   

2.
目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它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给我国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坏影响和损失。依法严肃整治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已势在必行。本文揭示了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在网络谣言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具体措施,旨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使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谣言对青年信仰的影响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青年是祖国和民族走向复兴最为关键的力量集群。本文研究网络谣言对信仰建立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青年人格特征,突出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当代青年如何抵制网络谣言的影响和建立崇高人生信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社会观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辨别及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成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的参与,从政治路径、法律路径、文化路径、技术路径等多维路径综合治理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谣言肆虐,不仅是因为个人或集团恶意制造谣言,还因意见领袖、公众、媒体的参与和传播.本文从参与传播网络谣言的主体入手,包括造谣者、传谣者、辟谣者,通过分析其传播网络谣言中的行为和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社交网络中的谣言防控问题,基于超级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谣言检测模型.建立了一个由三层子网络构建的超级网络,通过融合用户社交关系、心理情感和关键词来准确刻画微博帖子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超级网络的谣言检测模型,应用主流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训练分类器,以实现谣言的分类检测.从微博获取数据来构建实验数据集,并将本模型与现有的检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在谣言检测方面能够表现出最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内涵与特点与谣言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都是在网路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产生与传播有其伦理根源。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伦理角度探讨和研究,制定相关的伦理对策,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空间中容易形成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而不利其健康发展。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是构建学生、学校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完善网络谣言监控体系、公共信息披露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追踪监控机制;营造防治网络谣言的良好网络环境需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网络低俗文化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人格扭曲、道德行为失范,极大地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成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涉及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及其治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开出过种种"药方"。网络的确需要建章建制予以规约,但更需要网络经营者、网民建构新型文化价值观念,培育新型的网络文化批判精神。网络文化批判精神的培育与倡导除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外,还对于抵制文化入侵、文化殖民,维护文化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是网络推手的大肆炒作。网络推手以制造、传播谣言的方式来影响群体的舆论和行为,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推手对社会的"谣动"不仅伤害了网民情感,更扰乱了网络秩序。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推手制造谣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网络推手的趋利本质。同时,对如何防治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消解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蚀会对他们高尚人格的养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成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排头兵,大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德育工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已成为我国政府治理和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治理谣言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网络谣言的特性,一方面必须明确网络谣言作为一种谣言的类的规定性,另一方面需要厘清其在网络时代的变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继往开来,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提高网络谣言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